![]() |
|
记得当年听十番
录入时间:2012/2/6 13:35: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浏览量:222
在我年少时,赤峰民众教育馆(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馆)每逢周末就要举办十番会。因为我爱听那些古老的乐曲,更爱看那些老者演奏的场面,就常去凑热闹,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早就有把这件事记写下来的想法,因为年久,当年的演奏高手和知情理事者多已故去,无以为据,不敢轻易下笔。所幸前些年《红山文史》的主编高云华先生经多方奔走,挖掘、整理出了这份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并将所得的文字材料和乐谱汇编成册,还录制了磁带得以长期珍存,名为赤峰雅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向台湾听众和国内听众播放并介绍了赤峰雅乐,使得这一古老乐曲在海峡两岸通过电波得以再次奏响,其影响之深传播之远,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小时候在民众教育馆听十番,那时候人们都叫十番,没有雅乐这个说法。
先说当年演奏十番的那个场面,一排长条桌,桌上铺着红绒毡,桌的两边对面坐着演奏的人员。这些人演奏乐曲的时候,穿戴讲究,都是长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举止斯文。每奏一曲终了的时候,也不乱下位走动,还是坐在原位上喝茶养神,即使有事交谈,也是低声细语。可也怪,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听众也都屏声静气,自觉肃静,年轻人也显得拘谨老实了。这是氛围的感染,是乐曲的魅力所致。演奏人员有十多位,其中我知道的有:打大鼓的刘兰西先生,他是毡铺的经理,是我的同学刘影的父亲;拉提琴的是李廷箴先生,小学校长,也是我的小学老师;捧笙的张海峰先生,曾是出家和尚,后来还俗当了小学老师;吹笛子的是郭松涛先生,是经营糖坊的,善书法;击星的徐俊先生,是佛教会的人员。
演奏十番的乐器是丝竹管弦之类,都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乐器,所谓国乐,有笙、管、笛、箫、三弦、二胡、四胡、提琴(琴筒形同板胡筒,琴杆穿过琴筒约二寸,演奏时夹在两膝之间,两根弦,与西洋乐器提琴同名);打击乐器有大鼓(这种鼓与一般秧歌队用的鼓不一样,它的形状像一个大盆,一面大,一面小,使用时敲打大面),云锣(在一个小木架上悬十面小锣,音调高低不同。以木槌击之),星(也叫碰铃,两个像大铜盅的东西互相碰撞发声);小镲,云板等。每支乐曲开始都是大鼓起头,云板指挥,韵律和谐,节奏徐缓,曲调幽雅,听着这种音乐可使人心平气和,除杂念,去浮躁,养性修身。
解放初期我曾和李廷箴校长在一个单位工作过,闲谈中我曾有意请教过他有关十番会的事情,零零散散的。可惜我俩没有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现在想起来很觉遗憾。
十番会用的乐器都是从外地买来的上好佳品,笛子讲究的是苏笛,得用老传统工艺制作。笛子有12个孔,那是表示1年的12个月,还有24道丝线缠的箍,那是表示1年里的24节气。在十番会吹笛子,笛子要端平摆正,不能像吹鼓手和戏剧舞台那样随便。十番会用的大鼓非常贵重,鼓帮涂的都是大漆,绘以金龙。买的时候不能乱敲着试,要用手摸,摸鼓皮的薄厚是否均匀,鼓皮的松紧是否适度,天气的阴晴、气候的干湿,鼓皮都不能受太大的影响方为上乘。
过去对演奏十番的人要求是通文理、有文化的读书人,最低也是社会中层以上的正派人,三代以内有当衙役或操屠宰业者不能入选。据说当年赤峰街里有位染匠,笛子吹得特别好,因为他每天染布手指常是黑的,所以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业余爱好。当然这是偏见,甚至是歧视,不可取。这些是李校长当故事讲的,我也是当故事听的,现在我又把它当故事写出来。雅乐也好,十番也好,现在如果有人出面组织,经常演奏,赤峰的文化园地必将出现古树开花之盛事。(来源:内蒙古日报/作者 贾世谊)
(编辑/石磊)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7-2011 www.music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音在线
电话:010-88895183、56079485、15611277339 邮箱:info@musiceol.com 京ICP备11003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