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营公司千万办国际音乐大赛
录入时间:2012/2/9 10:13: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很多人说我们这种生存方式不对,我也承认。不过我又时常想,这种方式未必不对!”张勇说这话时的语气很认真。作为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简称BJIMC)的创办人,张勇开创了由民营公司运作国际音乐赛事的先例,然而在投进1000多万元后,他和公司被一个钱字绊住脚了,“北京应建立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古典音乐艺术大奖,BJIMC已具备这个基础,希望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扶我们一把!”
办起来 北京应有国际一流赛事
张勇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的是单簧管,不过毕业之后并未从事这个专业。在电视台做了几年摄像、剪辑工作之后,他和一位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北京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和公关业务。“我们当时做的很多设计都和音乐有关,也参与了一些音乐比赛活动,主要是由学院举办的。我发现他们有好的资源、好的想法,但很难做得持久,经常是做一两届就没了。做比赛不是搞学术,80%是管理工作,而学院的教授、学生显然无法胜任。”张勇说。
张勇与合作伙伴一合计,干脆自己搞比赛吧。就这样,经文化部批准,北京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06年创立并承办了首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际性古典音乐系列赛事,包括长笛、单簧管、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四个单项比赛。“目前国内的三大古典音乐赛事,包括钢琴、声乐、小提琴,都由文化部主办,而我们作为一家民营公司来运作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之前,BJIMC挂靠于中国音协,今年开始将挂靠于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自己搞比赛,一拍脑门还是深思熟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古典音乐学习群体,但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国本土培养的音乐人才在国际级古典音乐赛事中能够获奖甚至进入复赛的屈指可数。目前中国古典音乐学习者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参与世界各地音乐交流项目的机会较少,出国参加音乐比赛等交流活动,对普通家庭而言成本巨大……张勇能够列出一长串创办BJIMC的原因,而他最看重的一点是,“在德国慕尼黑、瑞士日内瓦、比利时布鲁塞尔、韩国首尔、日本东京等欧洲乃至亚洲发达国家的众多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国际一流音乐赛事,北京也有能力举办。”
名已具 期待扶助继续发展
截至目前,BJIMC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很多人都有在其他国际一流音乐比赛获奖经历。“就说去年的四重奏比赛,有人预测能有8组选手报名就不错了,而实际上最终有15组选手报名,10组进入了比赛。评委们都觉得很惊喜!”张勇说。
历经四届比赛的发展,BJIMC在国际音乐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德国德新社以及日本著名音乐评论人渡边和先生,都自行来京观摩比赛并对赛事进行跟踪报道和转播;今年初,韩国长笛协会理事长专程来京考察了解BJIMC的赛事运作情况;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评价BJIMC是“中国古典音乐界最重要的项目,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纽带”;第四届比赛评委会主席沃尔夫冈·波切先生认为“比赛整体水准已经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目前国际上其他同类顶级音乐比赛的赛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