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略谈佛教梵音妙乐

略谈佛教梵音妙乐
录入时间:2012/3/14 23:2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其他宗教音乐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是用音乐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赞」、「偈颂」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

  佛教戒律告诫信徒们「不听视歌舞」,何以佛教又有音乐?对此,佛经中多有记载说明。一是说佛乐为礼佛歌赞之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以及我们中国,都是文明古国,「甚重文制」,扬曲韵以歌赞,才被成是至善至贵的。佛教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必有歌赞之需。况且,据《百缘经》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既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最快乐。」伎乐使人赏心悦耳,去恶从乐,何乐而不为?但是诸佛贤圣既已远离红尘,不须音乐歌舞,又何以伎乐供养呢?《大智度论.九十三》曰:「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令随愿得福故受。如以香华供养,亦非佛所须,佛身常有妙香,诸天所不及,为利益众生故受。」可见佛之受乐,全为了众生。《分别善恶报应经》还列举了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能获得的十种胜妙功德: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六、远离瞋恚。七、庆喜多闻。八、崇贵自在。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认为这样的功德才能「获如斯报」。

  二是说佛乐为宣扬法理之需。《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佛事,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的佛事也是其中的一种。朝暮课诵、道场忏法中都用音乐,「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法华经.普门品》)。据说,佛陀还通过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的奇妙音声,「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弥陀经》)

  三是说佛乐为开导众心之需。这类佛乐後来演化为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乐曲。如陕北农村流传的「劝善歌」,南方农村流传的「佛歌」,皆属此类。它的内容大多是劝人慈悲为怀,改恶从善,修行修德的。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形成了自己以「悠、和、淡、静」为特徵的独特风格,即以悠远柔和的形式来表现恬淡寂静的主题。从佛教歌曲内涵看,有的选自佛经经句,如选自《华严经净行品》的偈语;有的用佛教念诵词填写,如「菩萨圣号」、「回向偈」、「三皈依」等便是早、晚课诵时唱念的,还有一些是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後,用现代曲谱编写的佛教歌曲,其中着名的是由弘一大师撰词,弟子刘质平居士等谱曲的《清凉歌集》。歌曲一组五首;分别为「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中间三首是弘一大师依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三篇同名文缀录的,最後一首是依明代藕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法语缀录的。「清凉」一首用「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表现我们身心与自然界亡人亡我、无物无心、万有一体的谐融化,似可看成是佛意天机的流露。「世梦」的歌词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旷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佛教说的「世梦」,包括一生以前的一生又一生,一生以後的一生又一生,生生如梦,所以说「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缘会幻有,缘散幻灭,不固执为实在,就能在长夜无明中逐步获得觉醒。可见,「世梦」也是为「转迷为觉」这一目的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