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燮:说到这场音乐会的筹划,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周望老师给予我的大力帮助。周望老师从选择曲目、乐曲处理到技术指导,以及排演方式都亲自一一把关,事无巨细,我也是在周望老师的指导下来准备与策划这场研究生毕业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在于一首首演作品——《采薇·第一古筝协奏曲》,这首作品是由青年作曲家谢鹏先生专门为“采薇”这场音乐会创作的。作品取材于《诗经·小雅·采薇》,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们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们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
之所以用“采薇”作为整场音乐会的主题,意在取其“回归”的主旨,因为“意象·民乐”这一系列的主题就是寻找中华民乐之根,而我的独奏音乐会正是“意象·民乐”系列之二,因此自然离不开“回归”这一主题。此外,将主题定为“采薇”也受到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的影响,原文提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歌颂了伯夷、叔齐坚持理想,不畏强权的品质。而坚持理想也是我们“意象·民乐”的主题另一的寓意。
“寻根”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追根溯源的希冀,音乐会前言里面的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我们的努力是倡导一次“音乐寻根”活动,用“意象”寻中国民乐之根,用民乐寻中华文化之根。
“意象”是我们解释古代诗歌的一种手段,除了这场以古筝为主乐器的“意象——乐府”以外,我们还会推出以古琴为主乐器的“意象——诗经”,以琵琶为主乐器的“意象——唐诗”,以二胡为主乐器的“意象——宋词”等等。
“乐府·意象”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虽源于我的提议,但它是课题组所有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全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策划人,我深深感谢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坦率地说,我们的经费全部来源成员各自腰包,我们经费很少,大家都很清苦,虽然有一种孤独存在其中,但是为理想而努力,大家都很快乐。
我们处在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当中,虽然“新民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但新民乐的传播形式却有些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与“新民乐”相比,传统民乐的确正处于一种孤芳自赏的境地,如果能够找到一条将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道路,那么这种孤芳自赏的处境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改观。
华音:让我们继续上一个问题的思路,聊一聊您举办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即将诠释与演绎的作品吧!在笔者看来,音乐会的作品对于彰显音乐会主题、寄托演奏者情感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继而每一位演奏者,对于选择自己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都斟酌思量再三,想必您一定也在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选择上煞费苦心吧,我们想知道,在本场音乐会中,您将会演奏哪些新、老作品呢?就笔者个人而言,您所演奏的这些作品多为新作,也许对于听众来说还相对比较陌生,因此,也请您简单的分别为我们介绍一下每首作品吧。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您所创作的筝、笛重奏曲《江南》,仅看题目,笔者便自然而言的联想到《汉·乐府》一首格调轻快、曼妙清新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那么,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意在表现什么呢,且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竹笛作为重奏乐器呢?纵观您的音乐会,我们发现,上半场主要是以“江南”色彩为主旋律,不仅诠释您自创的《江南》,还将演绎古筝独奏《墨客》、民族室内乐《水墨画》等,我们可否以此推测,您对江南意境情有独钟呢?
黑檀木——一般市场价6000以上 黑檀木属于高级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木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