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板的腔调音韵柔和抒情、优美如歌、清幽悦耳。如最具代表性之“云栖燄口”套曲和“南海赞”、“金刚赞”、“乐天母”、“鸟飞兔走”等曲,其内容丰富,佛经、佛纤曲目繁多,调性调式种类齐全,“轻六”、“重六”、“反线”、“活五”均有,而且在乐曲的进行中,近、远关系转调顺畅自如,风格独特。禅和板腔调乐曲的演奏板式通常采用慢速的“三点一”板式为主,“七星板”板式为辅,两者并用,七星板板式穿插进行。使乐曲演奏既富有徐慢平稳、从容自如之美感,又不乏充满棱角的节奏型、多变新鲜之动感。为听众演奏出一种长听而不疲、百听而不厌的乐音欣赏享受。禅和板腔调乐曲一般都以“坠鼓”鼓点作为乐曲的前奏和结尾鼓点,该鼓点具有一种既不甚平衡而又平稳、踏实之感,这也是禅和板腔调乐曲的独有特点之一。
香花板的腔调丰富多彩,演奏佛曲时富有柔和悲哀之感,演奏佛经、佛纤时则具有热情欢快、活泼跳跃之气氛。如演奏香花板腔调最具代表性的“金刚宝卷”套曲,全套共有几十首佛曲和曲牌,其腔调情绪起伏层出不穷,情感变化丰富多彩。使听众产生时而悲泣交加、时而欢乐激动之感,情景感人。香花板腔调乐曲的演奏板式通常采用中、快速的“二点一”板式,演奏时鼓师使用“流水板”鼓法,手执双槌击奏经鼓,不使用摇板或吊钟,只使用丹钟、木鱼和介钹配奏。这种演奏板式具有明快活跃、气氛热烈之特点,如:“多兵偈”。但在演奏佛曲时,所用的板式则是中速的“三点一”板式,鼓师使用双槌击奏“二板”鼓点。演奏佛经、佛纤时,鼓师按乐曲旋律的行进情绪和气氛,即兴配奏鼓点,必要时加入大斗锣和大钗等其它乐器,如:“半畔莲”、“三脚锚”和“动嗔痴”等。香花板腔调所运用的这两种板式、三种鼓法均各具特点,演奏效果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深受听众之喜爱。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广大听众对文化需求层次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音乐形式和内容随之也不断地改进和充实。地方艺人在民间的功德道场中,除保留潮州庙堂音乐形式中的禅和板和香花板腔调板式外,还突破性地吸取了当地民间乐种潮州音乐的丝弦、牌子套曲、民歌小调,甚至地方剧种潮剧的传统曲牌和戏曲唱腔选段,如:“锁南枝”、“下山虎”、“山坡羊”、“金鸡跳”等。此外还引用了潮州戏剧的名鼓点“垂点”、“寒穷科”等,使其形式内容更为充实和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潮州庙堂音乐是祖国乐坛中一种优秀的音乐形式,庙堂八宝是我国民族打击乐器中的诱人“宝物”,它们必将为世人所瞩目。
演奏香花板腔调板式除了使用庙堂八宝外,还吸收、采用了地方民间乐种、剧种的打击乐器,如潮州锣鼓和潮剧锣鼓中的大斗锣、大钗、小钗、亢锣、大深波锣等;以加强、丰富潮州庙堂音乐的表现能力,使潮州庙堂音乐的乐器组合和形式发展进一步完善,也是该形式具有强烈地方风格特点的一种体现。(来源:中国音乐/作者 黄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