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
周 红 |
论文 |
《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 |
《乐府新声》 |
14 |
|
89 |
周 红 |
论文 |
《论浦东派琵琶演奏风格的艺术特征》 |
《黄钟》 |
18.5 |
|
90 |
周 红 |
教材 |
《琵琶初级教程》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13.75 |
|
91 |
胡 菁 |
教材 |
《古筝轻松入门》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7.5 |
第二作者 |
92 |
陈 明 |
论文 |
《重拾“引商刻羽”的命题》 |
《黄钟》 |
19.5 |
|
93 |
刘涓涓 |
论文 |
《从有机的音高结构到多变的音响组织——析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第一首》 |
《黄钟》 |
19 |
|
94 |
胡 磊 |
论文 |
《谈谈和声主科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有关和声教学中对增三和弦转调内容的补充》 |
《剑南文学》 |
5 |
|
95 |
刘永平 |
论文 |
《偶然对位及其定位结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系列研究之七》 |
《黄钟》 |
19.5 |
|
96 |
符方泽 |
论文 |
《马勒交响曲中的“散文式”句法及其特点研究》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17.25 |
|
97 |
李鹏云 |
论文 |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 |
|
98 |
周 进 |
论文 |
《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的自我跃迁》 |
《黄钟》 |
19.5 |
|
99 |
周 进 |
论文 |
《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演出》 |
《黄钟》 |
19.5 |
|
100 |
李金华 |
教材 |
《乐理十八讲》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17.5 |
第二作者 |
101 |
王 球 |
教材 |
《最易上手流行钢琴超精选》 |
湖北文艺出版社 |
13.5 |
|
102 |
王 球 |
教材 |
《潮流黑白键(第一季)》 |
湖北文艺出版社 |
13.75 |
|
103 |
张 燕 |
教材 |
《四部和声听觉训练基础教程》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16.25 |
|
104 |
张 燕 |
教材 |
《音乐基础教程——我爱视唱练耳》上、下册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7.5 |
|
105 |
张 璟 |
论文 |
“一基三阶”教学模式的延伸与适应性调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教学及其与《曲式学》课程的接轨 |
《黄钟》 |
19 |
|
106 |
张 璟 |
论文 |
《武汉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创作综述》 |
《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上海音乐出版社 |
14.25 |
|
107 |
吴 霜 |
论文 |
《楚祭祀仪式的音乐化重现——谭盾〈九歌〉与楚祭祀仪式的对应研究》 |
《天籁》 |
17.25 |
|
108 |
吴 霜 |
论文 |
《中国新音乐——对话及其相关问题》 |
《魅力中国》 |
13 |
|
109 |
杨和平 |
论文 |
《谭盾歌剧之多重结构力研究》 |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文集》 |
14.5 |
|
110 |
陈姜华 |
论文 |
《对音乐学院体育舞蹈课程拉丁舞单人训练套路的研究》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14.5 |
|
111 |
陈姜华 |
教材 |
《湖北省高等院校交谊舞统编教材》第三章交谊舞动作创新方法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5.25 |
|
112 |
吴 俊 |
论文 |
《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再修养》 |
《新课程》 |
12.5 |
|
113 |
车小红 |
论文 |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与美声唱法学习》 |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
12.5 |
|
114 |
王 伟 |
专访 |
《培养钢琴冠军的大师——访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双教授罗伯特麦克唐纳》 |
《钢琴艺术》 |
14 |
|
115 |
黄伊娜 |
论文 |
《反思.设计.建构--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方向集体课教学模式研究》 |
《黄钟》 |
18.5 |
|
116 |
张 锦 |
论文 |
《轻声唱法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
《音乐大观》 |
12.75 |
|
117 |
沈 茜 |
论文 |
《肖邦练习曲OP25NO.3的技巧分析和演奏处理》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13 |
|
118 |
张 蓉 |
论文 |
论歌唱表演中的“怯场”现象及调控策略 |
《歌唱艺术》 |
13 |
|
119 |
张 蓉 |
论文 |
《论声乐教师的职业能力构成》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12.5 |
|
科研处
2012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