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二:古典音乐应有户外等多角度欣赏
对于真正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来说,户外音乐会在音响体验来说不尽如人意,由于室外场地没有屋顶天花板和两侧的墙壁,所以没有反射声。流动的空气对音乐的损耗也很大。此前在辰山,有乐迷反映天上3架飞机飞过的“隆隆”声煞风景,这些都是室外音乐会难以避免的尴尬。
东方早报:你从一个专业的音乐人的角度出发,觉得辰山那场音乐会的效果怎么样?
陈光宪:从观众反响、气氛、演奏家和指挥状态上说,都是一流的,音响效果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全世界所有的户外演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再好的扩音喇叭和效果器都不能还原音乐厅的效果。我们的技术一定也会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不断进步。
但就户外举办音乐会来说,它的意义不在于听到多高品质的音乐。真正的乐迷来到户外,是为了体验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大气不敢出一声的另一种欣赏音乐的感受。更多的人兴许是看个热闹,但他们能有机会不用刻意走进音乐厅也能欣赏到音乐,从此就会在这方面多些留意,古典音乐的受众也就借由这样的形式扩大了。
另外,音乐厅的效果再好,其精准度也没法和唱片比,但人们不满足于在家听唱片的“呆板”,会走进音乐厅。所以古典乐也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东方早报:除了音响,户外举办音乐会还有哪些限制?
陈光宪:首先就是天气,刮风下雨最麻烦了,尤其上海的冬天和夏天,让人呆在户外挺难熬的,不像欧洲一些国家气候好。音乐会要提前很长时间确定下来,户外准备工作也多,搭台、调音、出动维持治安的人员,成本比音乐厅高多了。但影响力也是成正比的,音乐厅就1000多人听到,要是能像纽约那样十几万人去听,就相当于我们演了100场,多么了不得。
东方早报:曲目选择是不是也会有限制,没法演奏太庞大精深的作品?
陈光宪:对。选曲是根据人群的不同而有侧重。户外音乐会还是一种普及古典乐的休闲方式,我们肯定不能演奏一些很深沉或很长的协奏曲,让观众坐在那里风吹日晒地听一首一个多小时的曲子,肯定不合适。一般要选择应景的、欢快悠扬的、篇幅比较短小的音乐,还有声乐、独奏的加入,让音乐会更加生动。大的严肃的作品还是得请观众到音乐厅里,在一个封闭严肃的环境里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