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三:应同时追求高雅艺术与普及大众文化
“辰山”之后,黄浦区政府主办的“上海·春之声”奏响,据陈光宪透露,静安、浦东、虹口、杨浦等各个区政府都对户外音乐会这一演出形式表现出浓厚兴趣,与上交商谈相邀演出事宜。面对一种新鲜的演出形式突然风行,陈光宪却并不担忧它会“泛滥”。
东方早报:各个区的绿地以后如果隔三差五地上演“户外交响音乐会”,会不会使得交响乐变得廉价了?
陈光宪:这个完全不用担心。中国的人口那么多,上海一个区的人口就比西方某些国家人口还多,但是我们听音乐的人口比例却远远不如人家。许多人观念里根本没有“听音乐”的概念,更别说习惯。一场户外音乐会,吸引到上千人听,十场百场也不过十几、几十万人,对于这个城市的人口来说也还差得远。像东京一个城市就有十几个交响乐团,上海一共才三个团(分别为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东方交响乐团),说明这个城市的音乐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现在各个区的政府部门都有这个意识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这种户外活动需要行政机关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消防、公安、电力部门的协助和政策资金上的补贴。
东方早报:上交现在做很多普及和公益方面的演出,包括许多演出票都卖得很便宜,这对于一个高端专业乐团在曲目扩充、新作品排演等艺术方面的追求是否会有影响?
陈光宪:现在我们公益普及型演出和高端严肃的古典音乐会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但这绝不会影响乐团演奏的水准,因为现在即便是普及型低价演出,我们也保证高质量完成,在曲目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已不是早些年“一张节目单演遍全国”的情形了。观众入了门,懂得了音乐的乐趣,自然就有愿望进音乐厅听到更高层次更好的音乐,这是一个过程。
就上海来说,现在政府、企业对古典音乐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我们也请了很多一流的演奏家和指挥家和我们合作,采取低票价,他们对此也很高兴,因为古典乐普及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当然对于一个乐团来说,追求高雅艺术与普及大众文化是必须两条腿走路的。至于新作品的排练,我们也一直在进行,比如本月26日和纽约爱乐联合委约、亚洲首演的《甜蜜的早晨》就很值得期待。(来源:东方早报/记者 见习记者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