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处于十分动荡的局面,全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大历史时期,因此,反映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几乎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将革命性、群众性和民族性等这些因素注入了各种不同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其中,艺术歌曲创作是该时期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批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以不同的题材和形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艺术歌曲,他们在赵元任所确立的中国民族化艺术歌曲创作原则上,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形成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又一新的风格,从而成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作曲家们努力发挥欧洲音乐文化中的优点之处,并拿来为已所用,可以这样说,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也给当时的中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在创作上开拓出了新的路子。
这阶段按题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艺术歌曲:第一类是以近代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黄自的《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踏雪寻梅》、《雨后西湖》、陈田鹤的《山中》、《秋天的梦》、《雁子》、《牧歌》、《望月》、《采莲谣》、《哀挽一位民族解放的战士》、《制寒衣》、江定仙的《静境》、《岁月悠悠》、《国殇》、刘雪庵的《飘零的落花》、《长城谣》、《巾帼英雄》、《追寻》、应尚能的《燕语》、《吊吴淞》、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夏之秋的《思乡曲》、《卖花词》、张定和的《嘉陵江水静静的流》、《江南梦》、陆华柏的《故乡》、赵元任的《老天爷》等。作曲家们在这些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对当时客观世界的体验和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他们从现实的斗争生活中选择题材和吸取创作灵感,使新的音乐语言与诗人的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统一,并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了革命的因素,将斗争的气氛融入作品之中,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民族而斗争。这些作品在题材上紧扣时代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赋予了此类题材艺术歌曲更广阔的社会作用。
第二类是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花非花》、陈田鹤的《采桑曲》、《春归何处》、张肖虎的《声声慢》、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冼星海的《采桑子·别情》、《杨柳枝词》、江文也的《水调歌头》、《清平调》、《古琴吟》、《江村记事》、《雁传书》、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这类题材的艺术歌曲,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重视用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在创作上更加精雕细琢,使得这类题材的艺术歌曲更加艺术化,保持了中国传统清雅高洁的韵味。
三四十年代,在众多的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以黄自的作品最为典型。黄自在该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其中有许多作品可视为上乘之作。他的艺术歌曲风格雅致、技法精湛、结构层次分明,在音乐语汇(包括旋律、和声)的运用上,要比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作品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选用近代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还是选用古典诗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他都力图使音乐的旋律、节奏与诗词的声调、韵律紧密结合。他还特别注重钢琴伴奏的衬托作用,使钢琴伴奏成为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作品钢琴伴奏部分可以离开人声歌唱声部而成为钢琴独奏曲,表现出黄自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