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少年合唱团演唱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为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支招
如果单从数字上来看,中国可以算作世界第一合唱大国。根据中国合唱协会2011年的统计,中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若按照每个合唱团平均30人的规模来计算,中国有超过300万常年活跃的合唱参与者,有数以千万人参与各类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与此同时,国内外交流的日趋密切以及合唱交流平台的增长,也让中国的合唱事业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与尊重。
然而,就整体水平和音乐修养而言,我们距离合唱强国还有不少差距。譬如:缺少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以及合唱艺术教育、培训和传播相对不足等。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是未来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瓶颈所在,也是中国合唱事业取得突破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6月28日举办的中国合唱艺术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多位专家围绕相关问题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宇从第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始主持筹划运作。他主张,坚持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民族合唱品牌。“在国内我们和中国合唱协会合作,国际上我们跟国际合唱联盟合作,也包括区域性的组织,如亚太合唱联盟、欧盟合唱联盟以及各国合唱协会。这大大提高了本届合唱节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特别是比赛规则和国际评委构成比例,都完全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对于中国合唱事业来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跨越。”张宇还表示,设立中国国际合唱节基金会,将有利于依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推动合唱节和合唱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总监刘雪枫看来,通过跟国际合唱联盟的合作,委托他们请来代表五大洲高水平的合唱团,为的是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各国合唱团到北京不仅仅是来参加比赛、来拿奖,而是到了北京有这样一个平台,参加这个活动能够对自己的合唱团的提高有帮助。”
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俞峰推崇、鼓励原创合唱作品。他说,优秀的、原创合唱作品的涌现,能够在国际合唱节推广,对合唱节的比赛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一首中国原创合唱歌曲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各国合唱团传唱,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十分深远。
《音乐周报》董事长兼总编辑白宙伟强调培育合唱基础的重要性。“我想成立《音乐周报》城市合唱团,把所有的团组织起来。公园的合唱团、街道的合唱团,都加入进来,就叫城市合唱团。基础搞好了以后,市场才会起来,有市场了才有顶尖的艺术不断涌现。”(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位 程佳 摄影/陈曦)
相关链接:合唱作品创作窘境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