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点,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周浩宇也深有同感。他今年6月刚刚带队参加了耶鲁大学国际合唱节,在他们总共演唱的24首作品中,国内曲子约占三分之一,而且都是诸如《满江红》、《那就是我》等经典曲目,几乎没有新的原创合唱作品。
作曲家关峡提到,还有一些合唱团,有专业实力,有物质财力,会花钱委约作曲家写作品,而主要目的则是希望能在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无疑能够推动合唱原创新作品的发展,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委约作品往往很专业,演唱难度大,并不适合群众歌咏。“时常出现的情况是,合唱比赛完了之后作品传唱不开。”
作品 “大路货”多精品少
“就拿儿童合唱作品来说,出版社一本接一本地出歌集,不过艺术性强、精彩的作品太少了!”在徐锡宜看来,每年涌现出的新合唱作品并不少,但以“大路货”居多。“写合唱作品是很有难度的,对旋律、和声结构、声部的掌控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很多所谓的合唱作品其实根本没做到这些。”
还有合唱作品改编的问题。高水平的改编,能让一首独唱作品焕发新的艺术光芒;反之,则有可能毁了原作。徐锡宜讲述了一件事:在一次大赛中,某合唱团演唱了作曲家印青的《天路》,不过改编得很糟糕,而普通观众以为那就是印青创作的,这让作曲家觉得很委屈。从那以后,印青发表了一份声明,任何关于他作品的改编都必须征得他本人同意。
采访中,很多合唱界的专家都呼吁: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那些有兴趣写合唱作品的作曲家跟合唱团多接触、交流,这样才比较容易写出适合合唱团排演的好作品。在孟大鹏的观察中,国外好的合唱作曲家有一个特点,不是自己唱过合唱,就是自己也指挥合唱团,比如,日本的松下耕既是合唱专家,又是指挥家、作曲家。他的合唱作品不仅在日本卖得火,在全世界都卖得火。“这个人在日本指挥十几个合唱团,成天不是排练就是写曲子,什么样的作品好唱,什么样的不好唱,他太明白了。他的谱子流传到中国来一部分,中国有的合唱团也很喜欢唱他的歌。”
他山之石 美国合唱比赛要求歌谱须是原版
“在国内各种大型合唱比赛中,大家交上来的谱子90%都是复印的。”多次在国际合唱比赛中担任评委的孟大鹏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即便是非商业性的合唱比赛,组委会都要求参赛团体所交的歌谱必须是原版。如果一共有七位评委,组委会会要求交七份原版谱子;如果参赛团体只买到了两份,其余五份需要复印的话,复印件必须附有作曲家本人写的许可证明。
孟大鹏觉得,公众具有版权意识对合唱原创作品的发展同样重要。“我们去看日本书店里有很多单行本的谱子,只要老百姓喜欢唱的歌都会有谱子卖。他们的习惯是只要唱这首歌,就要买一份谱子。所以出版商出版谱子不会弄成一本曲集,往往是一首歌一首歌地卖,你只要唱这首歌就买这首谱子,没有人复印的。这样做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出版商不断给作曲家汇稿费。”(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李红艳)
相关新闻链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