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回忆最终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代化的洪流逐渐把疍家文化淹没,千百年来的渔歌晚唱将不复存在。不管是期待还是留恋,沙田的明天将大不一样。不变的是由疍民围成的这片土地,它默默地注视着人间的悲喜和城市变迁。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孕育着灿烂的未来。
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古时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的沿海水乡,又称“白话渔歌” 。东莞市沙田镇的咸水歌内容形式极为丰富,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几乎成为记载沙田沧桑历史和人民生活的一部史书。无论是撒网捕鱼的晨雾中、田边地头的晌午时,还是朦胧星稀的渔火里,江河湖海的水面上总飘荡着动人的咸水歌声。
由于渔民的流动性,东莞的咸水歌极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门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词多用东莞口头语,曲调爽朗朴素,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这种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问答双方的曲式结构一致。男歌者唱前两句,女歌者唱后两句;男歌者的结束句多有“姑妹嘿”一语,女歌者的结束句则多有“兄哥”一词,多属情歌。
每逢婚嫁、喜庆节日,沙田人都喜欢唱咸水歌助兴,传唱咸水歌曾经是水乡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普遍方式,更是沙田民俗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上世纪70年代后,电视、电影逐渐普及,沙田传唱咸水歌的风气日渐式微。由于民间歌者识歌不识谱,单靠口头传唱,导致咸水歌慢慢变调,面临失传的危机。
经过一系列的保护工作,沙田咸水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广东省及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进一步保护咸水歌,沙田镇成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开始搜集咸水歌唱本、开办传习班,并组织年青一代学唱咸水歌。目前,沙田镇各中小学校都开办了咸水歌学习班,今后将有更多学生会唱咸水歌,即将消逝的咸水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当我们戴上耳机听各种流行曲子的时候,不妨回首去品味那一首首经典的咸水歌——这些流传已久的民歌犹如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珍珠,拂去岁月的轻尘,它们依然摇曳生辉。
相关链接:沙田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