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琴在唐代中期,由于中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琵琶等西域乐器的侵入,也由于古琴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对琴特别反感,使得古琴艺术家道中落,受到了冷落。《羯鼓录》中记载:“上(指李隆基)性俊遇,酷不好琴,曾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出。”可以说,中唐时期对琴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在唐诗中多有记载:
泠泠七弦上,静听风松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由于新乐的兴起,古调不受人喜爱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今人不爱古调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白居易更是崇尚古乐的代表人物,他对“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五弦弹》)的世俗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与揭露:
古人制作古琴,选材用料十分地考究,工艺技术程度也很高。其中选材最为重要。“丝桐”便是古琴制作的主体材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生。——白居易《废琴》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众目阅芳艳,松独守其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白居易《弹秋思》
可叹“独守其贞”的“寒松”,又昔“亦不改声”的古琴,由于不能开出“芳艳”的“妖花”而“枝下无人行”,“众耳喜郑卫”使得“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作者在这里将古琴与傲笑霜雪、高洁清雅的寒松相提并论,可见白居易此时的心态了。
李白在其咏琴诗中也不时地显露出其相似的观点: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李白《古风之二十一》
钟期已久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古琴艺术受到冷落和歧视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饱受人间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和哀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