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1912——1935),音乐家。云南玉溪人。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7月17日,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在云南省玉溪市拉开帷幕。本报特刊发专家文章,以示怀念与敬意。
歌曲的时代性,是指歌曲创作应采用与时代相适应的手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并与社会变迁紧密呼应。具有时代性的歌曲,才能达到较高艺术层次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从而获得广泛流传。聂耳歌曲正是时代性的典范,通过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反映抗日救亡的政治背景,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反映社会劳苦大众生活状况
聂耳音乐创作的主要时期生活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少数冒险家和官僚地主的乐园,广大工农劳动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破产、失业威胁着一切小生产者和知识分子。当时,多数音乐家完全迎合少数剥削者和落后听众的庸俗趣味,打起骗人的所谓“新潮流”旗号大搞麻醉人民的香艳歌舞音乐。而聂耳则从他的《饥寒交迫之歌》开始,就把创作视线的焦点对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在影片《母性之光》中他自己还扮演一个矿工,把脸上、身上涂得漆黑,带头领唱《开矿歌》。
聂耳短暂的创作活动中,反映被压迫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始终是其歌曲创作的中心。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歌曲,其中描写被压迫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作品共有24首,占聂耳全部创作歌曲的2/3以上,这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歌曲包括:《大路歌》、《码头工人》、《打砖歌》等,如《码头工人》描写搬运工人:“笨重的麻袋,钢条……都往我们身上压吧!为着两顿吃不饱的饭,搬哪!搬哪。”这些写实的歌曲充分反映了社会底层大众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黑暗社会的呐喊。
投射抗日救亡的政治背景
对一个音乐家而言,选择作品题材内容往往正是他对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态度的一种表现,从中也反映出其世界观、艺术观和政治立场。聂耳所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正处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妄图独霸远东的危难时刻,而当时的统治者不以民族大义为重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极力压制、扑灭群众自发的抗日救亡之火。面对如此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聂耳站在时代的前列、高扬时代的号角,通过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揭露社会种种黑暗,启发群众起来为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而斗争,呼吁抗日救亡。
聂耳歌曲以抗日救亡为题材内容的共有10首,其中正面表现抗日救亡的有3首——《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展现在民族危亡时代青年人伟大抱负的有一首——《毕业歌》,表现普通青年反帝爱国思想的有一首——《春回来了》,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不同阶层人民崇高爱国精神的有5首——《告别南洋》、《慰劳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伤兵歌》。这些歌曲将文艺创作同革命斗争、时代发展相结合,符合当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