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挑水调》、《阿瑟调》这样的原生态节目,在会演剧目中有很多呈现,展现了各民族艺人的高超演技。另有一些剧目,也邀请本民族以外的“外脑”、“外力”。不过,不管“内”“外”,大家创作、演出的原则与理念是共通的,那就是守护传统,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血脉。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一个组合代表团的形式参加了这届会演,他们带来了大型歌舞晚会《天地山水情》。
代表台湾参加演出的“屏东原住民文化园区”的演员们,身着阿美、卑南等族群的传统服饰,手挽手在舞台上载歌载舞。舞蹈团里的老师说,团里的很多学生都要在寒、暑假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我们真真切切从各族群文化中吸收精华。比如,我们会去阿美人居住的地区,学习他们的传统歌舞。当地老人对我们口传心授,教完以后我们再一句句唱给老人听,得到他们认可以后我们才会到各地把这些文化展示出来。”
这台演出中,来自香港的演员也表演了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舞蹈,比如《奶茶飘香》、《萨玛的春天》等。其中,《奶茶飘香》出自香港舞蹈家罗耀威之手。看着演员们的表演,他想起当年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学习民族舞的自己……如今再度回到曾经求学的北京,他更是感慨万千,“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瑰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令人自豪,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舞蹈之美,而且是人生之美、社会之美、家国之美。”
坚守传统,不“跑调”
如果不是编剧、总导演仁青加特别提到,观众可能不曾注意,青海省代表团的风情歌舞集《热贡神韵》,整台演出并未使用舞台演出惯用的烟雾与干冰,“我们力求让整个舞台简洁、干净、纯净、清晰。”仁青加说,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恰好说明了《热贡神韵》在创作时所遵循的理念——不被现代化包装手段所绑架,坚守民族传统的艺术精髓,不能“跑调”。
仁青加是藏族人,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充满深情,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也是熟知于心,娓娓道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一带,在藏语中称‘热贡’,意思是‘金色谷地’。历史上,藏族、土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这一带迁徙、定居,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热贡文化,比如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唐卡、堆绣、雕塑等……”
溶于骨血的民族文化基因,使得仁青加在创作、排演时铭记一点:要在内涵上呈现民族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比如《热贡神韵》里有个乐章《石经》,讲述了和日石经墙形成的过程。和日石经墙的雕刻堆砌,始于上世纪20年代,由10万多块大小不一、刻有经文的石片按顺序排列而成。当地僧人和附近的民间艺人50多万人次,耗时近30年,才完成了这一宽2.5米、高3米、长200余米的石墙,刻字2亿多个,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藏族大百科全书”。
“石经不仅有物质载体,更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藏族人之所以花如此漫长的时间修建它,是因为他们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信仰。我想把它表现在舞台上,透过石经墙的奇特现象,凸显出藏族文化精神的圣洁与深邃。” 仁青加说,“在舞台上,我们不讲它是怎么刻成的,而是展现藏民族内在的东西,比如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热贡神韵》配乐则采用了安多地区的民歌、小调、道歌等,都是原生态民歌。“但我们也不是原样照搬,那样不叫艺术,成了展览。我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呈现,每个段落都保留了传统经典的精髓,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舞台呈现、艺术升华。在传统与现代的把握上,我们小心翼翼。”仁青加说,像他这样的创作者,内心都怀揣对本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
为吉林省代表团的歌舞《放歌长白山》担纲舞美设计的金泰洪是朝鲜族,今年已经69岁了,搞了一辈子舞台美术设计,他对这一点体会尤深:在歌舞剧目中,不能一味追求运用现代化的LED屏幕,以及各种声、光、电技术,否则,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在家里看小电影,在剧场里看大电影”的情景,摈弃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