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法,其核心是强调韵味,并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目前传统器乐演奏的技术层面来看,应当说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从整体的音乐表现来看,则是参差不齐。其差距的形成,根本上在于文化素养的高低和艺术视野上的宽窄。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民族器乐是最早进入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老一辈的器乐演奏家们进入音乐院校之后,继续发挥着他们自身的多方面的艺术素养,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带有即兴性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为主;在乐谱使用上,有的用传统谱式,如古琴的减字谱、工尺谱,有的开始使用简谱以及少量的五线谱,有的则没有乐谱,靠学生记忆或记谱;对于技术部分的练习,大多也贯穿于整体教学之中,很少有单独的技术练习。但是,民族器乐专业毕竟设置在现代的音乐学院之中,它的教学活动不得不受制于学院整体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必定会受到其他专业、尤其是西方乐器专业的影响。于是,有少部分老教师开始吸收、模仿西方乐器专业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年轻一代教师的成长,其教授传统器乐的方式方法,几乎已与西方器乐专业相差无几,即:基本上摈弃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而采用现代音乐院校的教学方法,以单个乐器为其学习的主课,以乐谱为传承依据,且有分级的、规范而细致的技术练习,练习中有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音阶、琶音等内容。
编写中国风格练习曲
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尽管从实践的层面上说,后一种占有绝对优势,经过审慎的思考,我以为不要简单地否定其中的一种,而要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要兼具二者的长处,既要达到高度的演奏技巧,又要能够继承和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器乐演奏,要求高度的演奏技巧。无论是演奏传统乐曲,还是演奏新创作的曲目,概是如此。特别是后者,在演奏技法上有很多出新,更需练习。所以,在当今的器乐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基础性的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完全必要的。只是要注意不要搞技术至上,而是要为音乐表现服务。因此,这种技术训练,除了单独练习之外,仍然可以放在整体教学中来完成。除此而外,在练习曲的编写与选用上,也需注意更要加强针对性、音乐性与中国音乐风格。我看过一些二胡练习曲,其中有部分内容是从小提琴练习曲中搬过来的,如各种调性的音阶练习,跨几个八度的分解和弦等等。技术训练的练习曲,是为练习乐器的演奏技巧而将乐曲中常见而典型的技术抽取出来编写而成的。欧洲小提琴练习曲体现了欧洲音乐的体系,尽管其中有的技术在二胡上可以借鉴,但二者究竟在音体系、乐器性能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编写出能够充分发挥民族乐器性能并具有中国风格的练习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