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专门人才缺乏
记者:这个戏去了很多国家演出,比如美国、英国、希腊等,外国观众能理解这个故事吗?
汪世瑜:我们排这个戏的时候,本身就有走向国际的初衷,这个戏不仅仅演给国内人看,也要使国外爱好戏曲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能看懂。男女情爱他们是懂的,而且我们更多的是用舞姿、身体语言去表现故事的内容,再加上有英文字幕,到美国、英国演出时,去看的70 %以上是老外,而不是华人,他们能看懂,而且非常喜欢。
记者: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你有什么建议?
汪世瑜:首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在两者有些脱节,研究昆曲的书很多,但写书的人都是从书本到书本,写的东西演员也不看,指导不了演员的表演。我希望将来建立一个昆曲的研究机构,应该有一批有表演成就的老艺术家,来参与研究昆曲的表演,另外,编剧法、音乐创作、昆曲的曲牌体,也要有人专门研究,现在研究曲牌体的人几乎没有。
同时还要培养人才。现在比较注重演员的培养,但其实作曲、舞美设计、编导人才都很缺乏,尤其是导演,实在是没有导演了,就让我们去导,其实我们也没学过导演。昆曲的舞美讲究雅、轻盈,舞美主创人员也需要是专门人才,现在都是有就拿来用的,舞美是搞越剧的,也来搞昆曲,搞京剧的,也来搞昆曲,一个导演也是很多剧种都导,看起来是全能。其实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必须培养专门人才。(中国艺术报/高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