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先勇任总制作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任总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 ,自2004年演出以来,已“惊艳”了国内外观众近10年,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演出200多场。这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故事,经由两位青年演员的演绎,俘获了一大批青年观众的心,以其“青春”气息创造了奇迹。10月18日至19日,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剧目,登陆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两场。开演前排练,汪世瑜进了剧场后,发现整个剧场的色调和《牡丹亭》舞台要求的色调完全一致,就开玩笑:“这个剧场几乎是为《牡丹亭》而造的。 ”在第一场演出结束后,中国艺术报记者高艳鸽专访了汪世瑜先生。
排练那天,像回到了100场以前
记者: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将近10年了,能不能回忆一下当初你和白先勇创排这部戏的过程?你们是如何打造“青春版”的?
汪世瑜:当时排这个戏是白先勇的想法, 2002年,他在台湾召集三四个人写剧本,要把汤显祖的55出的《牡丹亭》编成上中下三本,用三个情来表现,上本讲梦中情,中本是人鬼情,三本讲人间情。汤显祖当年写本子,也写了这三情,但他也写了很多其他的人物和情节,这个版本将这些都去掉,集中写这三个情。
2003年,我们到了苏州,跟苏州昆剧院接触后,决定把这个戏放在这里排。当时苏昆正在排《长生殿》 ,还要抽出人来排《牡丹亭》 ,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启用了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20多岁的青年演员。这其实是相当冒险的,因为昆曲表演非常讲究,不是学三五年就能够演的,我们以前有句话,昆曲演员学习出来先跑龙套,到三四十岁刚能上台唱,等有点体会和成就了,已经到了五六十岁了,所以以前在昆曲舞台上的都是一批老演员。他们也有缺陷,因为年纪大了,在舞台上给人感觉不够青春靓丽。
让年轻人来演,也是白先勇的初衷,他认为昆曲演员也需要传承,他们年轻时就要成名成家,要把他们捧出来,并用他们来培养年轻观众。启用年轻演员,在当时我们内部也有一些观点分歧,有人担心:这么大的戏青年演员能担起来吗?失败了怎么办?最终白先勇坚持用年轻人演年轻人。
以前昆曲节奏比较慢,年轻观众没有耐心看,青春版《牡丹亭》把节奏拉快了,戏该紧的地方比较紧,年轻人也能够接受了,演到现在演了200多场,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我们在北大演出了6轮,将近18场,观众始终是满的。这说明年轻观众是可以培养的。这10年来,沈丰英和俞玖林这两位青年演员,也获了梅花奖,他们的粉丝很多。这些都证明了当年我们的做法是对的。
记者:现在的版本和2004年首演版本相比,有什么变化?
汪世瑜:现在这一版变化比较多了,从三本变成了一本,原来上中下三本一共演出9个小时,分三天演,现在演3个小时。原来是以三个情为主,现在这个版本讲的主题是对爱情的坚贞,为爱情生,为爱情死,死可以复生,爱得“死去活来” 。我觉得第二个变化是,演员们变得成熟了, 10年前他们还比较稚嫩,基本都是依样画瓢学老师的东西,现在变得老练了,能够很好地自我发挥,把自己的体会融进去了。
记者:这部戏已经演出近10年了,现在每次演出前,你还会对演员的表演、舞台、灯光等,交代或者强调一些什么吗?
汪世瑜:没有了(笑) 。演出100场以前,我场场都盯紧了,每一次排练我都到场。由沈丰英和俞玖林主演的重新整合后的精华本,我还没看过,我这次来,就是再提提要求,强化一下。排练那天,好像又回到了100场之前,我每次去,对灯光、道具、演员的表演、舞台调度,乐队跟演员的配合等都要求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