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好儿歌是社会问题
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如今合唱团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合唱团。他经常应邀率团出国访问,足迹遍及美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赞誉高潮。而随着合唱团的足迹,杨鸿年也将《歌声与微笑》、《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儿歌带去世界各地。但是,近几年,杨鸿年也越来越觉得,中国优秀的儿歌太少了。在他看来合唱团如果没有好作品就等于食物没有营养,选错作品就是浪费排练的时间。“好的作品可以流传百世,但是如今的乐坛充斥着太多无病呻吟的过眼云烟,”杨鸿年无奈地说,“但是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十分复杂,音乐人也不如原来那么单纯,迎合商业利益,怎么可能有精品?电台、电视台也都娱乐至上,一味追求收视便造成了现在这样俗文化泛滥的局面。”
杨鸿年也写过很多儿歌,但是因为出版推广的巨额成本而“闲置”在家里:“我们去国外演出时,会唱一些我写的歌曲,但是这些作品想在中国出版并流传开来,太不容易了。”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杨鸿年坦言,只能慢慢来改变:“在国外,娱乐和艺术是互不影响的两种领域,它们彼此都能很好的发展,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发展到那个阶段。”
合唱帮助孩子与人相处
一直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他认为孩子学习合唱是最好的,因为合唱中“只有我们,没有我”,这对孩子们长大后在为人处世上帮助很大。杨鸿年说,有一位老团员在美国上大学,毕业前就被瑞银集团录用了,现在已经当上部门主管。在合唱团的经历是他得到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外很重视有这样的成长背景,认为这样的人更有集体意识,更懂得协作。
在西方国家,只有合唱团的优秀指挥才能尊称为“大师”。相比西方国家,合唱在中国似乎“艺术地位”并不高,“西方国家都有很多教堂,每个教堂都有自己的唱诗班,这门艺术在西方已经有1500年历史了,但是在中国只有不到100年。但我很高兴地看到,近10年来,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很快,它变成一门群众艺术迅速普及,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科学的指导。”所以近几年,已经患病多年的杨鸿年辞去合唱团指挥的工作,潜心于编教材等科研工作,“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想把我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让大家都可以参照这个去培养下一代,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合唱大国’,发展成‘合唱强国’。”杨鸿年把音乐教育比作农民种地,要深耕、细作、施肥、间苗、日晒,收获的时候便能粒粒皆辛苦。(楚天金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