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演出场馆,在建设者和消费者眼里似乎呈现两种模样。一边是焦虑:剧场建得还不够,别的省份都比我们多;一边是抱怨:几个月看不到一场演出,场馆闲置就是资源浪费。这样的反差,折射的是剧场建设与演出供给不匹配的现实。
近些年,剧场建设之风刮遍全国各地,造价不菲的演出场馆四处开花。然而,投资建馆的热情,却往往被运营危机蒙上阴影。跟不上的演出,填不满的舞台,让很多演出场馆日渐荒废,甚至落入常年闲置的窘境。“冬眠”剧场怎样走出寒冬?百姓的观演需求谁来满足?本报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冷清 建了8年的戏院基本闲置,投资1.8亿元的剧场门可罗雀
在海南省海口市的海府路上,街口一栋高层居民楼底层,有两间门面常年紧锁,门上贴的租房广告与石阶上写满的电话号码,映衬着这里的萧条。相形之下,“海南戏院”4个大红字倒显得有点突兀。
这里就是海南省琼剧院。附近的保安说:“海南戏院和省琼剧院是一个地方,前面的戏院是演出用的,后面的剧院是排练用的。”记者了解到,海南戏院2005年投入使用,但演出活动却不常有,建立8年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平时这里都是关着的。”附近报亭的许阿姨说,“只有像八月十五或是春节,琼剧院的演员才偶尔在戏院演出。”据说,演出是对外售票的。不过,记者绕着楼找了几圈,既没找到入口,也没发现售票点。
门可罗雀的,可不只是海南戏院。位于海口西海岸的印象海南岛剧场,是中国首个仿生剧场,据称投资了1.8亿元,2009年3月16日开始演出。然而,当记者18日来到印象海南岛剧场时,却发现剧场招牌和灯箱已锈迹斑斑,一楼大厅出租给商家,旁边的卫生间也上了锁,售票处虽然开着,却空无一人。据介绍,这里每晚都开放,只是人不太多,几千人的场馆能有几百个人看就不错了。
相形之下,建于2010年的海南歌舞剧院算是活得不错。作为海南唯一的一流专业演出场地,这座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场馆,运营状况相对较好。不过,其网页显示的演出表依然“冷清”,最近的演出也只是8月30日的第二届海南省舞蹈比赛颁奖晚会。
“住在海南,环境气候什么都好,就是到了以后好几个月都看不到一场演出,好的话剧、音乐会几乎一年也只有一两次,真难受。”市民张女士抱怨说。
反差 各地演出场馆越建越豪华,日常演出产品却供给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海南的演出场馆从投资主体看分两类:一是国家投资,另一类是私人投资运营的。无论哪种性质的场馆,从现实运营状况看,都鲜有成功者。大多数居民既不了解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演出场馆,也不清楚这些场馆都有什么演出。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地的各类剧场中,很多都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除了北京、上海的大剧院外,其余大多经营状况不佳,使用率也非常低。
然而,前车之鉴并没有阻挡各地建馆的热情,授资亿元以上的剧院屡见报端。据报道,安徽蚌埠一家剧院筹资6亿元,新疆昌吉大剧院计划投资7亿元,哈尔滨大剧院计划投资10亿元。
一边是大剧院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一边却是日常演出产品的供给不足,二者的不匹配让这些本应惠民的文化场馆陷入尴尬。但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新的演出场馆在积极争取立项建设。据了解,有人就提出,当前海南的演出场馆不是太多,而是很不够。“国内其他省份演出场所的建设远远领先于海南。海南建省晚,演出场馆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海南一位从事演出场馆管理运营的人士如是说。
在当地看来,在建设和开发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文化场馆建设明显是短板,岛内现有的文化资源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场馆因年代久远,缺乏基本的声光电配套设施,无法吸引高品质演出,才导致荒废。有的场馆受众定位太过狭窄,已不适应现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业内人士表示,“海南既缺乏场地,又缺乏内容。内容有欠缺,还可以请外地演出团体来补充,但如果场地缺乏,连演出团体都请不来,因此后者的需求更加迫切。”
对于这种观点,很多市民表示不解。“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大型演出场馆的建设,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如果演出跟不上,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