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带完最后一批学生正式“关门”
东方早报:你指挥时最看重什么?
马革顺:我一直在意合唱的音响,注意和声的效果。每一次唱的时候乐队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乐队的声音调和人声的声部,达到最佳效果。这次音乐会是和管风琴合作,我就要把合唱团的声音调得更立体。有些合唱团员不理解,以为同样一首歌,可以每次都按一样的方法唱,其实不是这样的。
东方早报:作为中国合唱界的“老泰斗”,国内现在数得上名的合唱指挥几乎都是你的学生,你在收学生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马革顺:我收学生要求很高的。首先,必须要会弹钢琴,还要弹得非常好。不会弹琴就像不识字。再就是乐感和节奏感要好。指挥的膀子也要松弛,如果手部僵硬,合唱团员的歌声也会僵硬。
东方早报:这听起来和一般的乐队指挥要求也差不多。
马革顺:不一样。我们乐器的声音是差不多的,小提琴就是那样的音色,圆号也是一样的音色,人声却是完全没有重样的,而且人唱出什么样的歌声全靠指挥调教的状态。合唱是上层建筑的艺术,完全是人的艺术,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人更多变、更有潜质?合唱指挥的要求是比乐队更高的,中国现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
东方早报:你教学生时会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马革顺:发散,跳出谱面内容,自己去找方方面面的资料补充到作品里去。这样指挥才能有自己的理解,才知道怎么去把握。
东方早报:你现在还在带学生?
马革顺:今年最后三个研究生毕业,我就正式关门了。到我这个年纪,带研究生是要教育部报批的,一次就要保证三年。下一批不敢报了,哈哈。
东方早报:今年是中国合唱一百周年,你也刚好一百周岁,中国合唱发展到今天,你有什么看法?
马革顺:合唱非常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作曲家就像工程师画出蓝图,具体的呈现每一个时代都会不同,合唱的音响也会根据时代精神而发生改变。以前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合唱的那一套今天我们已经听不到了。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我今天指挥我的作品和过去也是不同的。今天有些新的歌唱形式,流行甚至无调性的,其实也是能够反映当下人的精神状态的,我也很赞同。(东方早报/陈晨)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