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有14个镇,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产品。东台镇的四灶苗猪生意做得名气很响,当地就有个歌舞节目叫《噢啰啰》,据说是模仿赶猪的声音,非常生动;千年古镇安丰的丰收舞,也极具地方特色,农民举着农具跳着舞,还结合了时下流行元素,创作了《东台农民Style》,深受群众欢迎。
登上“哈哈周末”舞台的不少人甚至没有任何文艺功底。安丰镰刀舞文化合作社59岁的袁秀兰,由于不识字,唱歌都要人一句一句地教,舞步也得分解成八拍,一遍一遍地记。“在田里,你是怎么割麦子的,这舞就怎么跳!”袁秀兰种了一辈子的地,说到怎么割麦子那是行家,弯下腰割麦,抬起身扬麦,这舞就自然地跳了起来。
舞台上,收获了快乐、满足和自信。于是,在新疆从事餐饮、宾馆服务业的何志芹,愿意为演出坐飞机在东台和新疆之间来回奔波;张兰芳医师再忙也要利用业余休息时间排节目;潘雪娜身患大病依然念念不忘演出。
313个群众文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都精心打造着自己的特色节目,如紫陌丝绸之路文化合作社的舞蹈《小小新娘花》、章爹华小喜剧合作社的小品《热线电话》、百花戏剧文化合作社的越剧《何文秀》等,这些文化合作社有的原本只是一个文艺小团队,升格为文化合作社后,他们更忙活了,对团队的要求也更高了。
一年里,每10天就有一个新节目产生。原本清静的文化馆变得热闹起来,所有排练场地全天候开放,每个文化合作社都要提前预定排练档期,馆里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因为来自群众、来自丰富的生活实践,“哈哈周末”的舞台反映了文化凝聚人才、焕发活力的巨大力量。
“土声音”让东台大地欢歌笑语
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大家在“哈哈周末”这个舞台上尽情地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一台台演出再现生活原生态的同时,也传达着一种文化追求。群众文化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惠民民间组织,通过调演、巡演、汇演的方式组台演出,合作社社员们长期活跃于敬老院、消防大队、边防大队、聋哑学校、农民工工地。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传递温暖、传递真情,也提高了群众的素养。一股健康的文化气息在“董永故里”铺开。
“每台演出都爆满,群众热情很高。以前我们没事就喜欢打打小麻将,因为不运动,腰椎痛,还经常感冒,现在一有空就要去排练了!”东台市民陈勇说,“每次演出,剧场敞开大门,大家随意进来观看,来早的有座位,来迟的站着看。”“哈哈周末”每场演出都免费,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有的剧目和合作社甚至有了“铁杆粉丝”,并涌现出一批“群文之星”。
东台五烈甘港是江苏省有名的美好村庄。文化合作社的演员们在甘港大戏台已经演出若干场。村民王大庆已经记不得自己看过几场演出了,“说的是方言,演的是我们身边的事,很符合我们老百姓的口味。”
“用乡土文化演绎出了阳春白雪的感觉。”这是东台市烟草局的退休职工洪善珍观看演出后由衷的感慨。
群众文化只有群众接受了、喜爱了,群众才会从中得到教益。观看过的群众纷纷表示,“哈哈周末”无论文艺形式,还是演出格调都很高,虽土但不俗,草根也很雅。不少节目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进行舞台化创作,群众通过自己的学习、领悟、反思,传达出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朴实解读,如展现新型干群关系的《热线电话》、老年人追求幸福的《相亲》等。“哈哈周末”舞台上传出来正能量,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为打造一流演出载体,东台市政府出资近百万元在市人民剧场添置大型液晶背景屏幕、演出T台等基础设施,无偿提供舞台、灯光等一切服务。与此同时,“哈哈周末”这一带有草根特质的惠民文化品牌,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著名音乐家卞留念闻讯后,为“哈哈周末”创作了主题曲《乡村好声音》,此后每次开场、闭幕都会响起此旋律;东台市文化部门通过邀请南京艺术学院专家来指导、举办创作培训班等形式提升了群众文化合作社的演出水平,涌现出一批批高质量的节目,培养出了一批草根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