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江苏东台和谐美丽,在这片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生态湿地,拥有着“董永传说”、宋朝三宰相的魅力土地上,313个群众文化合作社在村庄田头、社区广场、企业车间,用一台台自编小戏、一曲曲自创小调,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传唱着现代文明与古老传承,传播着乡土好声音,弘扬着时代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惠民,江苏省东台市广大文化工作者践行文化担当、力行文化惠民、推进城乡文化大繁荣,受经济合作社启发,倡导群众组织文化合作社。推出一年多时间以来,群众文化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313个,举办的“哈哈周末”专场演出已达45场,各类文化惠民演出590多场,受众达115万人次。一股清新健康的文化气息正在东台大地铺展开来。
“普惠型”引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井喷”
2012年10月,随着东台在苏北率先进入小康,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基层文艺团体激情四射。如何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和提升的平台,把星星点点的文化资源聚集起来,使其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正能量?东台决定城乡一体化,采取群众文化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让分散的文艺爱好者凝聚起来。这一想法,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热烈响应。
东台首创的群众文化合作社“弘扬草根文化、展示乡土特色、追求百姓喜乐、凝聚和谐能量”。自愿、自发、自主、自由,形式多样、彰显特色,每周六晚上雷打不动地组织一场群文演出,打造城乡百姓共享的“哈哈周末”亲民舞台。
群众文化合作社采取了零门槛免费注册管理:群众按照自愿、自发的原则自由组合,凡超过两人的文艺爱好者,年龄不限、地域不限、人数不限、名称自起,只需在文化部门简易登记造册,即可加盟“哈哈周末”演出。其中,有专业组合、“粉丝”组合、家庭组合、邻里组合等,合作社的名称更是异彩纷呈,如“乐乐”“追梦”“百灵鸟”“水乡情”“四季春咏”“快乐农家”等,各显特色。
群众文化合作社和“哈哈周末”的诞生,赢得了东台广大文艺爱好者的青睐,群众文化合作社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公务员,有工人、厨师、理发师,有农民、村官、企业家,只要有演出才能、演出欲望、演出亮点,均可在“哈哈周末”一显身手。比如百花戏剧文化合作社江怀玉等人的越剧表演,字正腔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城老年大学老干部艺术合作社的演员,平均年龄65岁以上,但他们的舞蹈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原市政协主席王业频,刚退休便登上百姓舞台,跳起了男子群舞……这些草根舞蹈队舞出了俏夕阳的风采,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这种全国首创的“普惠型”群众文化组织模式,引发了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井喷”,其品位和影响力不断提档升级,已然成为东台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娱自乐”唱出生活的美好感受
“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把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唱出来、跳出来,真的很开心!”这是群众文化合作社社员的普遍心声。一年里,在“哈哈周末”的舞台上,东台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
“哈哈周末”首场演出就传出了诸多感人故事:里下河水乡台南社区孔堡村组建的孔家堡群众文化合作社,自编自演群口快板《说说咱村这十年》,村总支书记、村主任与种养专业户同台演出,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方言俚语,听来备感亲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弶港渔号子”传承人陆加友第一时间在黄海边组建了震海天群众文化合作社,挖掘和排练了“起锚号子”“测水号子”等节目,突出了渔民致富奔小康的主题,演员们自筹资金置办戏服盛装演出。一道道本土“文化快餐”,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鲜花。
晚上下地打桑叶、拔棉花秆,白天带着一身泥出现在排练现场,64岁的樊国栋参与“哈哈周末”的热情,让其老伴都直感叹“老头子真是疯了”。《说说咱村这十年》,就是樊老汉的原创快板,快板用东台方言将村子里的变化幽默道来,节目搬上舞台后,观众看得笑声不断,成为“哈哈周末”的经典节目。
如果不是“哈哈周末”,像老樊这样的人也许还是一名普通农民,但自从加入文化合作社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剧作者,成为演员。说唱的是草根文化,弘扬的是时代主旋律。老樊说,他现在就喜欢写农民自己的故事,这样更能引起农民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