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芭蕾舞剧很感人,和我记忆中的童话故事还不太一样。它太新了,很现代,虽然有点抽象,但很好懂,我很喜欢。 ”一位刚刚看完中央芭蕾舞团《小美人鱼》的演出,随人群缓步走出天桥剧场的丁女士说,她还说因为“看不懂”所以很少会观看现代舞蹈作品。日前,在不少去年就看过中芭引进的《小美人鱼》首演的芭蕾爱好者们的热切期待下,这部有着十足现代感的芭蕾舞剧又一次回到北京天桥剧场,参加“2013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活动,让观众重温它的凄美与动人。
主题: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
《小美人鱼》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而作,出自世界著名舞蹈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之手,世界著名作曲家乐娃·奥尔巴克为之谱曲。2005年,该剧由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次公演于初落成的哥本哈根歌剧院。2012年,约翰·诺伊梅尔来到中国,排演中芭版《小美人鱼》 。
尽管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在编排上与原作有很大的不同,在情节上做了许多变动,特别是在尾声部分增加了小美人鱼灵魂的升华,但它自始至终仍然保持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编创者增加了“诗人”的形象进行叙述,始终关注着小美人鱼命运的“诗人”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种处理给《小美人鱼》注入了新的哲学内涵。小美人鱼拯救了快要葬身海底的王子的苦难,在身处苦难的境遇中倾心关注着自己拯救过的王子;这正与一样身处苦难的“诗人”倾心关注着小美人鱼的命运相同。按这个逻辑推演,剧作实际上也折射着坐在观众席的“我们”也可能忍受着自己的种种苦难去关注“诗人”和小美人鱼的命运。小美人鱼之于王子,正如同“诗人”之于小美人鱼,又同于观众之于“诗人” 、观众之于小美人鱼。改编者的智慧创作,揭示了人性的伟大:人可以在忍受其本身正在遭受的苦难的同时,产生对一切同族苦难的不可遏制的悲悯之情,并用力去拯救他人的苦难。这使小美人鱼的童话不仅具有天性美,而且获得了伟大的人性美。它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态度,这种大悲大爱就是要首先肯定矛盾,然后殉于矛盾,从而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
舞蹈编导:芭蕾是活的艺术
作为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的典范作品, 《小美人鱼》不仅拥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形式,这应当归功于编排者们的精心设计。作为当今国际芭蕾舞坛享有盛誉的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他博学多才,不仅担任舞蹈编导,还兼任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等职。“芭蕾是活的艺术。 ”诺伊梅尔常常强调,“我来中央芭蕾舞团工作,不是来复制我的作品,而是让中芭的演员演绎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美人鱼》 。 ”
在剧中,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都由舞蹈动作来体现。每个人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小美人鱼的青涩可爱、王子的潇洒直率、诗人的深沉、公主的温柔贤淑,甚至女教士的教条古板、“模特”的傲慢、“妻子”的强悍与“丈夫”的懦弱……表演与整个社会背景、人的多面性也联系了起来。整个作品既包涵程式性的舞蹈动作,又加入了许多生活化及创造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戏剧芭蕾和古典芭蕾的融会贯通。舞蹈以其高度的规范性和技巧性保证了芭蕾艺术形式美的展现,也赋予了舞剧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舞、双人舞等多种表现形式都非常有特点;即便群舞,也十分讲究:既有整齐划一的宏大感,又有独特细微的丰富性。正好印证了当年负责舞蹈排练的芭蕾大师纽卡·莫瑞多所强调的那句话:“群舞不是布景、不是道具,是活生生的、特性气质鲜明的个体。 ”
演绎者:细节决定成败
排演《小美人鱼》 ,中芭需要克服多重考验:第一是高投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如此知名的外国经典作品肯定会有不低的版权费;如此宏大的场面和精美的制作也肯定会需要不少投入;二是很长的工作时间和很高的工作强度:如此复杂、精细的制作,一定需要耗费演员、乐队、舞美等方面工作人员较多的劳动;三是可能较难逾越的演绎技术难度:东西方文化差异给准确理解和完整表现作品内涵带来障碍,现代音乐复杂结构给乐队带来演奏的困难,深刻的舞蹈内涵给演员带来极为苛刻的戏剧表演要求,精致宏大的舞美要求舞台工作更加精准。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