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春今年40岁,但和同龄人相比,时间的刻刀对他却显得格外宽容,“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显得年轻,这或许就是京剧回馈给我的吧,做任何事,只要真心愿意去做,肯下苦功,就不会觉得累,岁月对我们也会宽容一些。现在年岁越长,体会越深。”李继春把14岁的女儿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算上女儿,就是五代人了,再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想过转行,觉得转行愧对家族,是一种背叛。”
谈起李继春,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家族。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大吉巷路南原41号(现22号),曾居住一李姓梨园世家,堂号四维堂李。该宅第原系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之房产。1924年,李继春的曾祖父李永利以4500银元购入。自此,李永利与子万春、桐春、庆春、圜春及孙小春均居此寓所。李永利创办“永春社”,由长子李万春挑头牌,演出于京津等地。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
李继春的祖父李万春生于哈尔滨,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后随其父练功习艺,并从徐德增、崔凤鸣、项鼎新等学《珠帘寨》、《碰碑》、《洪羊洞》等。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为其拍摄了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1938年在李永利的支持下,于大吉巷两四合院内创办科班,取鸣举、万春之号各一字定名鸣春社。1960年支边组建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年7个月后,调往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
李万春的戏路宽广,勇于革新,武生戏的长靠、短打、箭衣,无不出色;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武松戏与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猴戏亦颇擅长,通过多年舞台实践,刻画美猴王的神态,灵捷机智,不俗不野。
李小春是李继春的父亲,文武兼备,11岁出台即红;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主演《哪吒闹海》,获金质奖章;1960年随团调到西藏,1962年又随团赴内蒙古,为内蒙古京剧团主演之一。
“台,仓,仓,登崩,仓采仓!”幼年的李继春口中不住地念着锣鼓经,专心学每一个动作,抬腿、转身、亮相……穿上厚底靴扎上大靠、跑圆场、拿藤棍子学刀枪把子、吊腿……李继春第一次登台是在1983年,和父亲李小春同台在杭州演了一只牵马的小猴子,“因为从小就练习,我上台没有怯阵,动作也蛮像那么回事儿。”李小春为了让李继春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对李继春从武功技巧上进行严格训练,随后又请有经验的文戏老师,给李继春启蒙说戏。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人生自古一世,需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定当专心用功,日后名扬四海,根据就在年轻。”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酷暑严寒的锻炼,李继春不但功夫扎实,身体素质上也经受住了考验。1986年,李继春进入内蒙古京剧团成为一名京剧演员,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观摩学习前辈名演员的精湛表演,开阔视野,吸收艺术营养,多次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上获得奖项,现在他想冲击梅花奖。
李继春出生在呼和浩特,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剧如何创新,一直是令人纠结的话题。有人担心,京剧改得不好,容易变味走样,失去老戏迷的支持;也有人担忧,不赢得青年观众,京剧难以摆脱式微的命运,唯有创新才能让京剧更具活力,要充分运用京剧艺术的精华,与世界经典艺术牵手,让国粹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内蒙古地区京剧的京腔蒙韵来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近年来,李继春和内蒙古京剧团其他优秀京剧演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的新作,使梨园雅韵与草原文化水乳交融,京剧艺术与马头琴、皮簧与蒙古族长调完美结合,至今,“蒙派京剧”已成为京剧民族化的具体体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粹艺术做出了贡献。(北方新报/李丽)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