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泊的荷兰人》到《汤豪瑟》是瓦格纳歌剧创作的一大飞跃,其中一切的艺术特征都在朝着日后其“音乐戏剧”的道路上发展。音乐过度极其巧妙,也非常富于效果。
奠定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代表性作品,当属《罗恩格林》(三幕歌剧),1850年8月28日在魏玛的宫廷歌剧院由担任魏玛宫廷乐长的Franz Liszt李斯特(著名的钢琴家)指挥首演。(李斯特最后成为了瓦格纳的岳父,同时还是瓦格纳在音乐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罗恩格林》中,标志着瓦格纳之前所进行的歌剧改革与创作探索的结果均汇集于此,且在剧中表现得手法纯熟、艺术效果不凡。
在《罗恩格林》中,咏叙调完全成熟,完全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它灵活地穿插于各个场景之中,用独唱、重唱与合唱来表现,既体现了抒情的气质又有对情节的描述,圆顺流畅,毫无停滞,令人百听不厌,大大提高了歌剧的可欣赏性。而在故事上,瓦格纳改编了德国古老的“天鹅骑士”和德国诗人传诵下来的叙事诗内容,以探讨人类的忠诚为主题。
瓦格纳在从《漂泊的荷兰人》到《罗恩格林》的创作中,主要体现的还是人文思想,追求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虽然他利用的是其所营造出的超自然境界,但依然是在对人类本性进行着探讨。然而瓦格纳对这样创作的主张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要利用歌剧作品除愉悦观众以外的功能,充分纳入思想的内涵,使歌剧不再是简单的“演唱配上音乐的故事”,而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这对于瓦格纳今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瓦格纳为实现歌剧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之处。
在宗教中找到心灵归宿
此时的瓦格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歌剧和乐剧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同时已经有了以路德维希二世国王为代表的追随者,俨然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当他摆脱了贫困和冷遇之后,瓦格纳得到了深刻反思人生的机会和时间。在他所经历的青年时期的辉煌和在巴黎艺术圈的漠视之后,他还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瓦格纳认为只有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才能令自己安心地进行艺术创作。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半历程之后,他对人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日渐成熟的作曲手法,令他为世人呈现了一部辉煌的巨作,那就是“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音乐戏剧”作品组成,瓦格纳命名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剧”,包括“前夕剧”《莱茵的黄金》(独幕)、“第一日剧”《女武神》(三幕)、“第二日剧”《齐格弗里德》(三幕)和“第三日剧”《诸神的黄昏》(三幕)。“指环”四联剧题材来自于北欧神话和德国古老传说,从文学脚本到唱腔和音乐的创作,瓦格纳历时26年之久,作品长度达15个小时左右。“指环四联剧”于1876年8月13日在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完整首演,历时四天,每天演一部,首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部应称之为哲学作品的音乐戏剧中,仅文学脚本就描摹了一幅事态万千的人性社会。在超越剧中那些人、神的形式之上,瓦格纳对他所经历的人生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人类本性进行了解读,表现了统治与被统治、金钱与权势、纯真与叛逆、忠贞与背叛、阴谋与杀戮、阴险与狡诈、控制与利用、无畏与恐惧、邪恶与正义、亵渎与救赎等等的社会关系,再加上澎湃汹涌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唱腔,“指环”可算真正瓦格纳式的音乐戏剧艺术作品,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