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规模的舞台音乐戏剧作品中,瓦格纳更加全面地运用了他所掌握的全部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主导动机的运用。在确定的动机与变化的动机之间非常贴切地配合着剧情发展,处处产生着提示的效果和关联前后的作用,令观众能够抓住故事线索,甚至可以闭上眼只听不看就能懂。
瓦格纳的创作一般都不是按照次序完成的,“指环”写了26年、“特里斯坦”写了8年、“名歌手”前后23年,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里,几部作品齐头并进、时写时停、参差重叠,但瓦格纳仍然能够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头脑和天分由此可见一斑!从理论上分析,恐怕全仗着主导动机那鲜明的音乐标签作为主要手段,否则没有更好的方法用来区分这些作品,因为还要保证音乐旋律的连续性并且照顾到每部作品不同的风格。
在瓦格纳垂暮之际,于1882年7月26日在拜罗伊特节日庆典剧院首演的《帕西法尔》(三幕音乐戏剧)成了这位浪漫派大师的“天鹅之歌”。
在奋斗了一辈子并临近人生终点的时刻,瓦格纳沉浸在宗教那神秘超凡的世界里。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与失败、毁誉与受恩之后,瓦格纳在宗教世界寻找着他的人生和音乐戏剧理想的归宿,其找寻的结果就是这部“神圣的节日舞台剧”《帕西法尔》。
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虽然在这部描述圣杯守护者为了正义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作品中,“纯洁的愚人”是以无知、无畏、不受熏染的“佛性”所产生的大智慧,以及以此智慧所显示出的大神通,最终战胜了邪恶、拯救了圣杯守护者,这些都是佛教最基本教义的体现。不难看出,瓦格纳最终可能在佛教中找到了心灵归宿,他崇信这样的境界,在摆脱了世俗纷争之后,他的思想升华到了意识境界,他在《帕西法尔》中所探讨的正是佛教关于“空无”与“真有”、“智慧”与“力量”的学说,当然还包括“一切皆空”与“空有不二”的道理。可以说,正是瓦格纳在他最后一部音乐戏剧作品中从宗教出发的题材,导致了《帕西法尔》的音乐呈现出纯净透明、不受熏染、变化自如、神圣庄严的特质,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体现了瓦格纳最为成熟的创作手法,后人的艺术家们都在赞叹《帕西法尔》总谱的精妙、配器的老到。这是这位大师一生创作辉煌的终结,从艺术思想到作曲手法都堪称典范。
1883年2月12日瓦格纳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去世,2月18日下葬在拜罗伊特他自己的汪弗利住宅旁的花园里。现在,每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崇拜者去他的剧院朝圣,去聆听他那些伟大的作品、去到他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感受他的精神,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德国艺术家!(作者为著名乐评人、瓦格纳音乐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