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对流行音乐持什么样的态度?
云迪:平时也会听很多流行音乐。音乐到一定程度是需要相互交流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业和行业之间也需要交流互动,包括跨界合作,这些都是社会、时代的象征。我永远都看做是良性的指向,虽然不是你的专业、爱好,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它是存在的。对于我来讲,是没有刻意的。
30场涵盖中国一二三线城市,并设想把它拍成一个普及古典音乐的纪录片……
记者:马上就要启动国内30场巡演,这样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吧。
云迪:未来中国音乐发展会很让人振奋的,也是让世界羡慕的。2000年至2010年都有很大的发展和飞跃,我们中国的古典音乐也不断在进步,看中国城市音乐厅的不断发展完善就可以知道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飞跃。古典音乐也在成长,未来喜欢古典音乐的人群会越来越年轻化。
接下来国内的30场巡演涵盖了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我也在设想把它拍成一个普及古典音乐的纪录片。中国大城市我每年都去,所以有必要去些小城市,让那里的人们体验、接触、感受古典音乐,给那里的音乐爱好者打开一扇窗。二三线城市也有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需要有人有钢琴家去给他们一些好的指引和导向。今年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深入了解,今年三十个城市,这个也是没有做过的事情,对我来说是有深远意义的。我会把古典音乐带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以专业的形式去普及,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做法。
记者:你的粉丝众多,她们对你的音乐趣味是否会发生影响?你会认真看她们寄给你的每一封信吗?
云迪:粉丝的热情是我音乐路上的动力。因她们我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大家。乐迷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度的提高,给我更多的亲切感,距离更近,更能用音乐与他们交流。很多粉丝会给我写音乐会感受的信,我都会认真看的,我也很惊讶乐迷的关注。她们很专业!有些粉丝从我开始古典音乐的知识是零,但通过几个月的通信,我发现她们有些人已经开始听更多钢琴名家的录音,并且在与我相同的曲目上做版本比较,写出来的感受信像专业论文一样!无论如何,她们已经因为听我的钢琴而热爱上了古典音乐。所以说,这也是正面的引导。这个时代需要正能量的传递和引导。人们可能就是需要一个机会,去开启这个兴趣点。
记者:这次录制贝多芬,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云迪:目前我还是很喜欢浪漫派的作品,德奥作品,贝多芬浪漫主义后期的5首奏鸣曲,富有浪漫主义的感觉,大家倾向于想象为特别完美。其实贝多芬初衷并不是这样,逻辑也没有这么强,我也查证过很多的资料,之后的演绎家不断把它完美,之后肯普夫被认为比较标准化的贝多芬。其实,每个时期的艺术家演绎风格迥异,加上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也是不同的,所以你构造的风格也不想现代,演绎风格也是现代的。现在的钢琴演绎对于声音美感的追求也是有要求的,对具有现代美感的钢琴音效也是有要求的。你要能保证每次的演绎一定要接近作品本身阐释的音效和感觉。现在追求音效的美感,音色、线条、结构、速度这几点。当你坐在音乐厅的时候,你对这每一样都是要有标准的。
但无论怎么诠释,都是音乐首先入耳。所以有些上了年纪的大钢琴家,耳朵敏锐度降低了,手上的力度、触键、控制力度就会减弱。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讲,有一个好的音色,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唯一性的。所以解决音色这个问题,在学习钢琴阶段就成功了一半了。假如你有三个学生,要知道谁学习的好,通过音色就可以初步判断了。音色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是说不过去的。(北京晨报/李澄)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