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陈萨属于幸运的万分之一,而且,还是出名的那万分之一。在古典音乐界,她与郎朗、李云迪比肩,并称为“新一代中国钢琴三杰”,也有着“钢琴公主”的美誉。但她曝光率很少,几乎没有做商业代言。
陈萨的钢琴之路源于父母的启蒙,但她的童年时代没经历过“尺子搁在琴键上”的练琴噩梦。2004年她曾遭遇人生低谷。当时的她在爱情上遇到挫折,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是老师但昭义的一句——“你想过未来要干什么吗?”让她突然醒悟。
6月2日,陈萨将与“魔鬼小提琴手”吉东?克雷默及著名大提琴家吉德?德瓦瑙斯凯特在广州大剧院同台演出,此前他们的默契配合早在欧洲的诸多音乐节中就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频频获邀至世界各大音乐节和音乐厅中演出。
儿时常常一个人坐火车到成都学琴
在过往的宣传中,很多人总形容她是“少年天才”,9岁进入四川音乐学院师从但昭义,10岁开始包揽了国内几个大型钢琴比赛冠军,并成为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
枯燥而艰苦的琴童生活是很多中国学琴的孩子都经历过的,陈萨坦言自己也有过,“一个小朋友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他会觉得枯燥、会想玩,这很正常,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练练琴总要找个借口出去逛荡一圈,然后被家长或者邻居的叔叔阿姨揪回来。”陈萨笑着说,但是这个丝毫不影响她的喜欢,但她直言家长不要让小孩一个人完成练琴的过程,“这是很残酷的,因为小孩子不知道音乐是什么,他需要被告知,充当这些角色的不光是老师,还包括家长。”
“其实我不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式钢琴教育培养出来的钢琴家。”陈萨的童年时代没经历过“尺子搁在琴键上”的练琴噩梦,“父亲是圆号手,母亲是芭蕾舞演员,他们都非常热爱古典音乐,父亲会根据音乐编出一些小故事,鼓励我去理解枯燥的曲子,因为有人和我分享,所以练琴过程并不孤单,反而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在陈萨的印象中,父母和他们的朋友们下班会围成一圈弹吉他、唱歌,她在旁边听,那些除了是她的美好回忆,更重要的是它让她接受到那种“大家来看你来表演,你来看别人来表演”的氛围。
陈萨的音乐学习经历,有两段时期非常艰苦。一段是师从四川音乐学校但昭义教授时,每半个月她要和妈妈挤火车去一趟成都,懂事的她时常买站票,站得累了就弓着身子到硬座座位下睡觉。那时正逢父亲重病,母亲分身乏术,收入不丰的家庭还要支付钢琴学费,生活格外艰难。12岁时父亲去世,对陈萨更是无情的打击。另一段则是她17岁时独自一个人去英国留学。也许人都会过滤掉一些苦痛的事情,现在回忆起当时跑火车学琴的情景,陈萨还是会觉得它是一次很有趣的成长经历,“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这让我非常着迷,也许我现在喜欢旅行就是开始于那个时候。”正如陈萨所言,离开家独立成长这个事情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步骤,“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室内乐就像恋爱要求大同存小异
舞台上,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陈萨永远充满自信,经历了十几年漂泊后,她的演奏变得绚丽多彩而又锐气十足,包含了各种丰富的性格。陈萨15岁便得到“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冠军,之后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她身边的朋友,包括老师但昭义都觉得拥有这样好的起点足以令她在钢琴演奏这条路上顺风顺水地走下去。但在2004年,陈萨因为在爱情上遇到的挫折开始有点自暴自弃,觉得一切都变了。
刚到德国那几年,“每天都好像在梦游,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了。”陈萨说道,但昭义某次去德国听了她一场音乐会之后,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敏感的陈萨立刻就觉得有点不对头了,“再不起来就永远爬不起来了。”因为有了这样一段波折,陈萨在她23岁的时候开始坚定了走音乐这条路,“小时候觉得钢琴家‘好像头上顶光环’,长大了才看到这光环照不到的暗面。”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