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配器法》成作曲专业“案头书”
杨立青是当代中国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70年,杨立青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被上音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录取,1981年,杨立青被公派前往德国留学。他的代表作包括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管弦乐《忆》、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
在他的作品中,以全面扎实的西方作曲技术充分地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在大型管弦乐作品的探索上贡献尤为丰富。而由杨立青花费近三十年心血编著的《管弦乐配器法》则是全中国从事作曲事业的专业人员的“案头书”。
在田艺苗眼里,杨立青是一位全能型的天才大师——“他既是一位水平高超的钢琴演奏家,又是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同时能够作思路严谨的精深的理论研究,这样的全才在今天几乎没有了。而且他有一项天才绝技,是让业内人士都很惊讶的,一份乐队的总谱,他第一次拿到就能在钢琴上用80%速度直接演奏出来,这绝对是天才。” 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期间,种种繁琐的院务牵扯了杨立青的精力,“2009年他退休的时候我们都特别高兴地跟他说,你终于可以好好创作了。”田艺苗说。
田艺苗还记得去年教师节她去探望杨立青时,恩师告诉她自己的一生已无遗憾,唯一觉得对不起的是自己年轻的妻子。
昨日杨立青走后,其妻古筝演奏家祁瑶发表微博:“亲爱的林,你的身体已经承载不了你的精神了。以后将由我来承载。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有对你的思念,只要我的呼吸存在,你就存在在这个世界。现在我已经能够感觉到呼吸中有你了。所以,我会爱护自己,因为我在你就在。我们真的时刻在一起了。我永远都爱你。另外我想告诉你,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嫁给你。”
杨立青的最后一部作品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于去年9月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奏响。杨立青在这部作品中将新疆民间音乐素材以西方管弦乐配器手法加以编制,作品中对和声的创新也引起了业内广泛的讨论。(东方早报/陈晨)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