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教授(资料图)
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杨立青教授仍因抢救无效,于2013年6月10日15时18分逝世,享年71岁。
杨立青是中国当代音乐承前启后一辈中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作曲家、钢琴家,又在演奏创作之余从事大量研究、翻译工作,花数十年编写配器教材;作为音乐活动家,担任各种音乐会总监、扶持中国新音乐、向欧洲乐坛举荐中国作曲家、向国内介绍欧洲先锋派音乐等。
烟不离手是其标志姿势
杨立青于去年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便被查出罹患肺癌。熟悉他的人都觉得这一定与他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时刻烟不离手”是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共同印象。“他连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都没停过,面前永远放着一个扔满烟头的烟灰缸。不管走到哪,他夹着烟站在那,就是个标志性的姿态,远远就能认出来。”曾是杨立青学生的上音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说。
杨立青学生、上音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告诉早报记者,杨立青去年7月查出肺癌后,对待病情还是比较乐观的,积极配合医院做了两次化疗,但化疗对人的消耗巨大,最近一个月杨的状态每况愈下。“身体很虚,吃不下饭,也不怎么与人交流了。”
杨立青自2000年11月起正式上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担任院长期间,他打破了以往上海音乐学院主要师资力量集中在上海本土音乐家的人才格局,大批引入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音乐家来上音任教,无论是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抑或海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者,杨立青都积极热情地邀请他们加入上音的师资队伍。此举有力打破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师承流派”方面的界限,拓展了师资队伍在架构上的广度,学生们的音乐视野也跟着丰富起来。此外,杨立青在学科建设上的思路也颇为活跃,在任期间,他开拓了音乐学、艺术管理、现代打击乐等多个新兴学科,为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更细化、更具实践性的专业选择。
说到杨立青任院长期间的行事风格,钱仁平回忆说,“他平时人特别好,对每个人都很和善。但是一旦他决定的事情,就会雷厉风行地执行。他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大家都特别相信他、打心底里服他。”而田艺苗则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对于我们年轻一辈的教师,他真的像父亲一样。亲近又威严。他走了,我觉得好像是音乐学院的一个时代过去了,父辈走了,我们小辈必须长大了。”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