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沉淀使我对埙的制造与演奏认识加深,这就是埙道,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它的平和之音。”李蕴林介绍,“正是因为用心,好多朋友不识谱,却能在了解了埙基本的发声技巧后,演奏出感动人的音乐。”
这些年,李蕴林还对西夏牛头埙进行了复原和改进,捧着形似牛头的埙,李蕴林感慨道:“这是西夏音乐唯一的可考实物,我们应该对这些好东西倍加珍惜,找到一条让它们发扬的路子。如今,埙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我希望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护。”
埙之梦 让埙走出沉寂,用埙沟通世界
2003年6月,在西夏王陵大型诗会上,李蕴林身着灰色中式外套,用埙为诗人的朗诵伴奏,辽远空灵的乐音让在场的观众拍手称绝。
这只是李蕴林不多的几次大众亮相,他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传播埙文化,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教授大家学习制作和演奏埙。
“这两天,有位大学生通过网络跟我联系,说希望能够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埙,我一口答应: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李蕴林笑言。
2005年,一位台湾人知道了李蕴林的事情,通过朋友在网上与李蕴林取得了联系,没办法面对面授课,李蕴林就用网络视频一板一眼地教,不仅教会了演奏技巧,还教会了对方制埙技艺。
“其实,对于埙来说,最好的发展就是传承,让所有喜爱它的人去接触它,领悟它。”李蕴林说。如今,李蕴林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授徒近百人,做埙超过万把。虽然一把埙的价格已经上千元,但凡遇到爱埙之人索要,他从不吝啬。
李蕴林不仅在国内传播埙文化,还将这种古老乐器的旋律带到了大洋彼岸,他给记者听了一条音乐家方锦龙先生从美国发来的微信:“老哥哥,我26号在纽约做一个千年古乐演奏会,2000年的琵琶,3000年的古琴,把你的埙也带上了。”
让埙从沉寂中走出,让中国用埙与世界沟通,这是李蕴林的梦。如今,梦,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人民日报/朱磊)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