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蕴林对埙爱不释手。记者 朱磊 摄
“发出的是土声地气,却让人如痴如醉。”初遇李蕴林,好一个艳阳天!手捧古埙的他独坐门口,奏出了一曲秦音旋律。
今年59岁的他是宁夏中卫市香山茶道的老板,酷爱茶,却更爱埙。每当夜幕降临,他都会在那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通过网络,与所有热爱埙的人,畅谈埙的制作与演奏,不知疲倦。
埙之缘 少时偶拾古埙,自此沉迷古韵
李蕴林出生在西安,很早便失学在家,16岁即务工到宁夏。
最早认识埙,缘于一次偶然。那时李蕴林还小,在古城边玩,无意中捡到一个物件,父亲告诉他此物名埙。这个物件一直放在家中,后来,李蕴林将它送给了作曲家刘炽,刘炽无比爱惜地捧着它,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乐器,可惜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刘炽一席话让李蕴林感悟颇多,走时,他将自己珍藏的埙“一团火”送给李蕴林。后来,李蕴林开始自己琢磨如何做埙。埙很早就已成为宫廷乐器,到唐代只有王公贵胄可听,民间流传极少,所留史料更是难觅。为了了解埙,李蕴林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查阅大量古籍。制埙之旅,自此开始。
李蕴林如此形容自己开始制埙时的情形与条件:厕所边租了间没人租的小屋,伙房边上盖了个小窑,蹬一辆三轮儿,扛一把铁铲,吹着口哨,一路来到河边,装满黄河古道的澄泥,吹着口哨回家,燃火烧窑制埙……刚开始的时候,捏出来的东西连个样子都没有,更别说成为乐器,慢慢的,型出来了,慢慢的,声音出来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好在有两位哥哥的支持,哥仨似乎对这些泥巴着了迷,为此,他们被朋友们称为“玩埙的李氏三兄弟”。有一次,三兄弟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火气上来,将一炉子刚出来的埙砸个稀烂,母亲说:“把窑也砸了吧!”正待动手,三兄弟赶紧护住,相视一笑:“这活还得接着干。”
埙之道 沉淀8年有所悟,爱埙护埙情益笃
将埙改进成直吹式,使吹奏变得相对容易;将只能演奏“宫商角徵羽”的传统埙,改进成12平均律;倡导埙与其他乐器合奏现代乐曲……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埙,李蕴林在埙上大做尝试与改造。
“炼泥、制坯、修型、调音、烧制、精调,做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埙并非易事。”李蕴林感受深切。当年,因为想制作一只上乘的埙,他专门拜我国著名埙演奏家刘凤山为师。在这期间,李蕴林发现,埙的造型容易改变,要保证埙的音色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制埙人除了是吹埙人,还得是赏埙人。”
其间有8年时间,李蕴林没有做埙,由于做埙花费了大量金钱,使他不得不举债度日。而且,他感到技艺无法精进,“需要沉淀,这是埙独有的道。”李蕴林说,因此,从2005年起,他致力于研究埙道及埙的文化脉络。
2012年,李蕴林重新开始做埙,他惊奇地发现,技艺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更加精进,甚至解决了长期以来埙难奏高音和音色平衡的问题。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