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丛林中的现代“隐者”
刘星说,他写作品一向很“慢” 。前不久刚刚出版的《琴歌》专辑中,有几首是他编配并演奏的,一首这样的属于伴奏性质的乐曲,他要写好几个月。 《云南回忆》从酝酿“弹”出七八分钟的片段,直到1987年首演,实际上也写了三四年。他准备今年10月交出的《第二中阮协奏曲》 ,十几年前已经开始构思,近期才正式动笔,而最后完成,恐怕还要半年左右。对于他来说,“慢”其实不完全是习惯,而是一种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是一种以敬畏之心对待音乐创作的严肃态度。前不久在一次座谈会上听一位中年作曲家说,他过去写东西很快,但最近几年他总是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为什么?慢一点可以有时间思考,慢一点可以有多种选择,慢一点可以让乐思沉淀,最重要的是,慢一点可以保证作品质量。前面提到刘星为琴歌写的乐队伴奏,以他对民乐队的熟悉程度,一两天写出来一首也照样能过得去。可是当你听这些用几个月写出的音乐,不仅为歌唱做了充分的铺垫和烘托,更成为歌唱本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多年以前,刘星在上海浦东高楼林立的一个角落里租下一个小小的单元,用作自己的“工作室” ,每晚工作到凌晨三点,翌日中午起来,下午再开始写作、练琴、教学。积习已成,从未改变。除了与音乐有关,非出席参与不可的事情之外,他总是力求自己与“外边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让这个自己理想的都市丛林尽量安静些、尽量纯粹些。刘星的选择,常常让我想到古代的文人逸士们,为远离纷乱的人世,他们遁入山野乡村,磨砺心志,著述立说,由此成大业者不乏其人。而刘星却可以隐于中国现代化、信息化速度最快的都市一角,日出而息,日落而作,心安理得,默默以行。当人们听赏到他一首首苦心孤诣、精细打磨出来的新作时,最先涌入心头的,应该是一份深深的敬意!(本文作者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