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吴景馨也经历了很多艰辛。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西双版纳订购木材;经常要从市里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去市郊做电镀工序;由于住房紧张,当时宏音斋的20多名员工都住在吴景馨的家里,而她愣是和丈夫挤在一张长沙发上住了3年。看到邻居俩姐妹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吴景馨也曾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毕竟从被别人羡慕转为羡慕别人,这种滋味并不好过。或许是继承了父亲对事业的那股韧劲儿,吴景馨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因为自己太年轻,对于传承和责任并没有什么理解,然而当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我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往往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将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吴景馨说,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发展和推广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随之而来的紧迫感也越发强烈。
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现在,宏音斋在这位女主人的管理下,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不仅国内外的中国民乐演奏团体和国内的艺术院校几乎都在使用宏音斋的乐器,而且凭借优良的声学品质和艺术表现力,宏音斋的产品还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经常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吴景馨还带领宏音斋复活了敦煌仿唐管乐器等一批古乐器;为日本正仓院、北京天坛神乐署及多家博物馆复制了多种古乐器;在继承发展民族乐器的同时,她还探索了民族乐器的电子化,并成功地开发了“电子笙”,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除了忙于乐器的制作和研究,吴景馨将视线放得更远,她在北京昌平地区建立了一个集民族音乐传播与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基地——黄忠乐府。乐府内设典藏坊、传习坊、挖掘创研坊、乐坊、文化艺术交流坊等13个区域,游客可近距离地观看乐器的制作过程,聆听民族音乐表演,学习多种民族乐器演奏。“发展民族乐器,不仅要对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同时对于民族乐器的宣传和推广也不容忽视,我们成立黄忠乐府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并喜欢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和像艺术品一样精美的民族乐器。”吴景馨说。
如吴景馨所说,她计划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为了促进技艺的传承,今年吴景馨启动了宏音斋的百位传承人招募计划,每月招收十几名学员,计划在年内培养100位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与人才培养计划一道推进的还有对宏音斋传统乐器制作的资料整理工作,吴景馨计划建设一个宏音斋民族乐器博物馆,不仅向世人展示出自宏音斋的各种民族乐器,更要将每个乐器背后的制作故事、演变的过程、与演奏艺术家的关系等历史资料一并梳理出来,为后人了解、研究民族乐器提供参考。吴景馨笑着说:“本来我打算做到退休就收山不做了,如今看来是不成了,尽管事情越来越多,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忙在其中且乐在其中。”(中国文化报/王学思)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