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戏原校长孙毓敏用“久旱逢甘霖,今夜及时雨”形容“少儿戏剧场”给戏曲艺术注入的蓬勃生机,期待着这样一个优质场所实现“京剧观众重新回到剧场”的心愿。孙毓敏回忆起1996年3月15日,北戏在老领导支持下开创的“双休日百场演出”实习基地的创举。当年,这些在舞台上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为了保证观众不流失,每周派车在北京虎坊桥按时接送观众看戏,受到广大戏迷的关注和好评。这些老观众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小演员的成长过程,“四小须生”及各行当的小尖子在他们的关注下迅速成长,成为舞台上当之无愧的“角儿”。那时候,“小孩儿演大戏”就成为北戏的一道风景。《赵氏孤儿》、《四郎探母》、《智取威虎山》、《锁麟囊》等大戏在这些年内相继完成。只可惜,坚持了12年的“百场演出”突然被停止,“北戏排演场”也歇业停摆,这成为孙毓敏内心的遗憾。如今“少儿戏剧场”在北戏排演场重新开张,让孙毓敏喜不自禁,她表示将振奋精神,“和大家一起热烈欢呼和期待北戏的又一个春天早点到来!”
打造少儿文化品牌
这次为了给“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开好局,首场剧目《少年马连良》的全体演职人员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很多授课教师坦言,参加这部戏排练的孩子们大有长进,两个中专二年级的孩子担当主演,他们在台上的唱腔、一举一动并不亚于成年人,可以说,没有长期的舞台实践就没有今天他们对作品内容恰到好处的把握。
而对于不断探索学习与实践一体化特色教学的北戏来说,“少儿戏剧场”不仅是一个戏曲及各类艺术演出的剧场,还是一个极好的提高自己艺术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展示北戏教学成果的平台。“人们熟知的北京七色光剧场是大人们表演的儿童剧,北京真正意义上的少儿戏剧场地太稀缺了。我们有个更宏大的想法,把‘少儿戏剧场’做成北京少儿文化的一个品牌,长期驻演的一个项目,给北京的儿童提供一个观摩优秀剧目的场所,同时约请全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少儿类节目到这里交流演出。”未来,刘侗对“少儿戏剧场”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少儿戏剧场’不是比赛,也不搞评奖,我们相信所有参加演出的孩子都会非常努力,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和表现。但是为了奖励孩子们的付出,我们会从中选出一些优秀剧目进行全国巡演或参加全国大赛。比如说,6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桃李杯’舞蹈比赛、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以及明年的文华奖的戏曲大赛。”
人们期待着北戏“少儿戏剧场”在未来带给孩子们和艺术界的惊喜。毫无疑问,由北戏与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少儿戏剧场2013夏季演出季,将在这个夏天率先带着孩子们的梦想起飞,寻找一片属于传承戏曲艺术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蓝天。(中国文化报/丁杨 李雪)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