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市场:放下架子走近群众
近年来,一些民族音乐处在大众熟悉、市场陌生的窘境之中。熟悉是因为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古老而悠久,是伴随中国人生活了几千年的音乐产物;陌生是由于那些以西方现代手法创制的、新奇怪异的作品误伤了观众对民乐的感情,使民族音乐脱离了大众、远离了市场。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民族音乐是小众的、是被市场边缘化了的。为什么?全国的民族乐团在演奏曲目上除一些改编与移植的经典代表作品外,大部分曲目为新创作品,而这类作品大都是由各类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专职作曲家创作的。同时,这些作品只考虑技术性和学术性,而不顾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了圈内自娱自乐的工具,使得民乐疏远了观众,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听民乐呢?”席强说,“因此,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如何回归民间、找回自我,如何挖掘那些流传和存活于民间的优秀曲目和表演形式,并在实践中加以继承与应用,是当前民乐事业的发展重点。此次举办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活动,目的就是整合民间音乐资源,发掘民族器乐作品,发现民族音乐人才,切实推动我国民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席强说,要想让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必须要强调作品的可听、可视和市场性,提高院团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始终坚持以创作演出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目标,为民族音乐演出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乐团先后推出《江山如此多娇》、《艰难·辉煌》、《西游梦》、《牛郎·织女》、《泱泱国风》、《美丽新疆》、《西藏春天》、《这山唱那山》、《香江明月夜》等多台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观众好评如潮,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
“现在许多新作品都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调整思路,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听听、看看,学会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去表达,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走近观众,不断向前发展。”席强说。
民乐传承:艺术家要有尊严地生活
从2008年的700多万元,到2012年逾2000万元,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的收入节节攀升。“保护民乐,最基本的是要为艺术家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要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为繁荣文艺舞台而全心全意地创作和表演。”席强说。身为一团之长,除了抓创作,他还通过推民乐、出精品、走市场,让院团演职员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截至2012年11月底,乐队演职人员月平均工资为9000多元,签约演员的月平均工资近7000元,合唱队演职人员月平均工资6000多元,演职员工收入比2011年增加了20%,从2010年以来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
尽管演出收入与其他院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海内外同等规模的民族乐团里,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的生活水平相比而言算是名列前茅。“我们没有依靠社会赞助资金和上级某些事业经费拨款来向大家发放演出费,我们的收入是靠全团演职员工在演出市场上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创收的。乐团不断上演优秀创新民族音乐作品,盘活了乐团的资源,繁荣了民族音乐舞台,使我们艺术家的人生、事业、艺术理想都得到了发展,这是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大成效。”席强表示,“艺术家们在生活上有了尊严,我们的文化表现才能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