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三天过去了。郑发再次打开音响,在舞台上领舞,最初身后只有六七个人,还包括托儿,跳了一支舞,再一回头,突然多出了二十几个,郑发说,那一刻他差点流下激动的泪水。与他一样激动的还有那几位托儿,因为从这天起他们再也不用起早为郑发“打工”了。
其实在最初的这几天,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副馆长也都在现场跟着,他们也担心“万事开头难”的这第一步,郑发和他的同事们能不能做好,跟了半个多月,看着逐渐壮大的队伍,大家都放心了。
为80多人做大班长
渐渐熟识后,郑老师变成了郑班长,原本不相识的人们也会亲密地聚在一起聊天。郑发说,“跳舞这种群体活动的确有一种凝聚力,而且百姓健康舞这套舞蹈确实对身体有益,大家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的变化,也就更愿意来跳了,也更愿意一起交流心得了。”郑发认为就是这个原因让不相识的人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郑发站在整齐队伍的一侧,一会儿提醒这位注意队形,一会儿告诉那位胳膊伸直了,绝不会点错一个人名。
同样的,百姓对于老师们更加熟悉,“郑老师的腰不好,他天天在这儿陪我们,我们也有点担心啊。”“小杨老师家的孩子还小,也没人帮着照顾,这些老师们真挺辛苦。”75岁的何凤琴加入队伍一个半月,却对老师们的生活状况和困难了解得一清二楚。“别看我岁数大了,我可都看在眼里了。”何凤琴说就是老师们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吸引了她。
“我是7月初加入的,那天,我发现郑老师拄着腰靠在栏杆上,虽然没领着我们跳,也是严格要求我们做好每一个动作,而他这种状态却持续了好几天,后来大家才知道他‘腰突’犯了。这么好的老师上哪找去呀,咱可要懂得珍惜。”从那以后,这些只是到广场来锻炼、跳舞的百姓心里似乎多了一丝牵挂。在知道郑发和同事们每天6点就到广场后,大家自发地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也早早地紧跟着老师们一起到达,原来6点半才开始的活动,也因此延长了半小时。学生们和老师们约定好了,不要提前到,6点准时,大家一起开始。
在这100多天里,郑发已经把起早当成了一种习惯,他说,现在到点儿他就醒,因为心里有事,一直揣着广场上这80多人,无论前一天晚上有什么事要忙,忙到多晚,他都不会耽误第二天的早起。郑发说,其实这是集体的力量。
现在,只要不下大暴雨,这支队伍就会坚持跳舞。郑发说,有一次,天本来还不错,可是大家跳着跳着,天空飘起了细雨,这时候大家开始纷纷找自己的雨伞,郑发以为大家是打算散了,可是,拿出雨伞的人,并没有撑在自己的头顶,而是放在音响上面,一把把雨伞形成了一个大的遮雨棚,保护着音响和电源设备,做好这一切,大伙儿又回到自己的位置,继续跟着音乐跳舞。
这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定会成为大家共同的美好的回忆。
为群众文化树标杆
“我特意找人帮我写了表扬信,一是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感激,另外也想通过自己的变化说说我对百姓健康舞的感受。”帮何凤琴写表扬信的人也在队伍中,她就是韩光。
“群众路线怎么走,看看郑老师,看看市群众艺术馆,这就是文化界的答案。”目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韩光对市群众艺术馆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一套舞蹈,一群人,树起了文化人的标杆。
“我每天跳到7点半,再走着去单位上班,天天如此。”韩光说,这里有家的感觉,她们这些散兵也因为郑发和百姓健康舞凝聚在了一起,现在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了。
是呀,在记者采访当天,舞蹈结束后,一位队员特意跑来跟郑发请假,“郑老师,我想请个假,答应儿子暑假领他出去玩,明天出发,大概得两天。”“行,去吧,这两天别忘了复习,别回来忘了动作啊。”
这支队伍的正规化发展,也让队员们有了更大的野心。听说了9月7日会有一个全市的百姓健康舞展演,队员们便求着郑老师给这支“混合团”争取个机会,其实在郑发眼里他们的实力足以去参加展演,但是郑发还是严肃地告诉队员们必须再加把劲儿,练好了就带着大家去参加展演。其实,在近一段时间的锻炼中,郑发已经开始悄悄地排起了队形,也会提醒大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他想再过几天再告诉队员们这个好消息。(长春日报/朱怡)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