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辅导基地
凌晨4点半,天空已经泛出湛蓝,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郑发像往常一样,已经从舒适的被窝中爬了起来,简单地洗漱,刮了胡子,吃过早饭后,准时在5点50分到达文化广场。
连接好音响电源,放音乐。音乐起,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陆续聚了过来。
“郑老师,过来了?”
“郑老师,身体好点了吗?”
“郑老师,我给你买点消炎药吧?”
……
郑老师用嘶哑的声音回复着一连串的关怀。就是这些来自本是陌生人的热情与关爱,鼓舞着郑老师连续100多天凌晨4点多钟起床,陪着他们一起学跳百姓健康舞;也正是郑老师这样一群无私奉献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人群,吸引来一批批陌生人,他们因舞蹈相聚相熟,共同探寻健康、快乐的幸福道路。
此刻,以这群人为中心,一股浓浓的爱意在文化广场上空飘荡,弥散。
为百姓健康舞做“托儿”
郑发,就是大家嘴里的郑老师,来自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是一名专业的舞蹈老师。从5月22日起,他的名字前多了一个定语,文化广场的郑老师。
这一切还要从百姓健康舞说起。
自3月份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王晓燕引进了百姓健康舞后,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便积极推广、普及这套舞蹈,郑发更是成为百姓健康舞文化广场区域代言人。也是从5月22日这天起,郑发便没再睡过懒觉。
“让一个熬夜几十年的人,天天4点半起床,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折磨。”郑发坦言,最初的几天,他也是撅着嘴工作,“尤其最初的几天根本没人来学,大家的情绪更低沉了。”后来郑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也成功吸引了大批群众。
“我找了几个托儿,跟着我们一起跳。”这几个托儿包括负责音响的同事,教大家跳舞的老师,在文化广场打更的大爷,还有一名同事和她的儿子。
郑发高高地站到中心舞台上跳,几名托儿就在舞台下假装跟着学,在文化广场晨练的百姓看着这边挺热闹的,便好奇地过来张望,郑发马上走下舞台,“阿姨过来学学呀,可好学了。”“你们这收不收费啊?”“你们跳的是什么舞啊?”见有人咨询,郑发兴奋极了,耐心地解答,“我们这是政府做的惠民工程,全免费的,是百姓健康舞,中国舞协编的,对身体好的,专门针对中老年人。”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