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在他的家中进行采访,上午10点到他家的时候,杨鸿年已经在书房工作很长时间了。因为轻微脑梗压迫神经,走路有些缓慢,坐在椅子上的他显得很清瘦,这位70多岁的老人诚恳而谦虚。他说: “一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三个方面: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方面才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其中最让杨鸿年担忧的是家庭教育,“很多独生子女,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往沙发上一倒,要水喝要点心吃,这些都是没有规矩的行为,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这与一些家长的素质不高有关系,尤其现在很多家长也是独生子女,从小也是被宠的。”杨鸿年记得,有一次上课发乐谱的时候,个别家长就撺掇自己孩子“快去拿!快去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合唱团给家长们准备了很多小椅子,方便他们在外面等孩子,下课以后老师会提醒家长把椅子拿回教室,但是有的家长像没听见一样扬长而去。
大环境很难改变,杨鸿年说合唱团只能做到社会教育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就是大家一起唱歌,来创造一种和谐温暖的气氛,因为合唱中“只有我们,没有我”,这对孩子们长大后在为人处世上帮助很大。杨鸿年说,有一位老团员在美国上大学,毕业前就被瑞银集团录用了,现在已经当上部门主管。在合唱团的经历是他得到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外很重视有这样的成长背景,认为这样的人更有集体意识,更懂得协作。曾经有一个合唱团的孩子写过这样的文章,他说,“我站在台上演唱,如果是独唱,唱错一个音,损失的只是我个人,如果在合唱团里我唱错一个音,破坏的是整体的效果。”
音乐教育好比种地
这么多年合唱团一直遵循着一个理念:爱和奉献。“你们进了合唱团,互相之间就是兄弟姐妹,我就是家长”,杨鸿年会对每一位进入合唱团的孩子这样说。尽管只是每星期一次的排练,但是在所有团员和家长的心里,在合唱团排练的这个下午,是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的,因为在这里度过的时间太愉快了。“我一直想让我们的合唱团成为一片净土,现在净土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仍然会坚持”,杨鸿年说。
现在合唱团已经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分为启蒙班、视唱班、预备队和演出队,杨鸿年说,不论从哪个年龄开始学习音乐,都是三个环节,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杨鸿年的合唱教育把这三点非常好的融会贯通在一起。
他患糖尿病多年,经常开夜车编教材、写文章、改编曲目、编排音乐会的节目,似乎永远停不下来。他说,“如果你把工作作为职业,那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但如果作为事业来做,那就没有上班下班,脑子里想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可以为它做到不能动为止。认定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心甘情愿为它苦一辈子。有人说我是大炮打蚊子,我觉得十个孩子有一个成材也值了”。
在他看来合唱团如果没有好作品就等于食物没有营养,选错作品就是浪费排练的时间。 杨鸿年把音乐教育比作农民种地,要深耕、细作、施肥、间苗、日晒,收获的时候粒粒皆辛苦。
北京晚报记者罗颖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