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年和唐重庆夫妇俩,都是将近80岁的老人,一位是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音乐总监,一位是该团的艺术指导。合唱团就像他们的孩子,为了抚养这个“孩子”长大,他们付出了30年的心血。今年8月是合唱团成立30年的庆典月,出唱片、办大师班、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两位老人忙得没日没夜,但是他们心里高兴。看到很多合唱团的老团员像离家多年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那份喜悦和满足无以言表。
老团员从海外赶回“家”
“我刚刚下飞机,今晚的排练可能赶不过去了,下几次一定准时参加”,“我在外地,15日的演出一定来看”,这几天合唱团的老师经常接到这样的短信和电话,都是老团员打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一拨拨的进来,又一拨拨的离开,最大的老团员都有40多岁了。
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只在周末安排半天训练。有的孩子从五六岁进团,在合唱团一直唱到高中二年级,时间长达10年之久。合唱团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关系紧密,感情深厚,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今年24岁的雷钿情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学习,8岁时加入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为了这次演出,原本可以不回国的她特意从英国赶了回来,这次和雷钿情一样从国外回来的老团员还有很多。“小学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最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合唱团的朋友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确实感情特别好,现在我和很多团员依然是好朋友”,雷钿情说。即使离开这么多年,合唱团的声音一直在她的心里。雷钿情说,有一年在英国圣诞节前逛商场,听见有小孩子的歌声,很像是自己合唱团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结果不是。后来才知道是曾经一位合唱团的老团员办了一个儿童合唱团,教出来的声音竟然如此一样,让她感到特别神奇。
雷钿情说很多合唱团的团员在“唱吧”(APP)上面都很活跃,“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但就好像一家人的脸,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部分一定是相同的”。
在合唱团这么多年的训练,给雷钿情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团队意识”。“一开始进团也很想突出自己的声音,但时间一长不仅声音融合到了一起,连自己的性格都改变了,变得更容易被人理解,也更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事情了”。她说,无论到哪一个集体里也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最重要,永远要知道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大家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状态,要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合作。
学合唱对孩子们长大后为人处世帮助很大
合唱团的排练厅,就在中央音乐学院东门南侧的一个小白楼里,一层排练,二层是办公室。这些天所有的工作人员已经忙得连轴转,其中也包括唐重庆。上周末是老团员的排练,唐重庆早早就来到了办公室,对大家说,“杨老师一会儿过来给他们排练,他身体不好,让他多休息会儿,这些天他太累了”。唐重庆的话语里充满对杨鸿年的体贴。而她在合唱团从招生、日常训练到各种排练演出,事无巨细,很多管理工作都是她来负责,似乎永远都不知道累。
不知何时,杨鸿年已经出现在排练厅里,腰间用一个宽宽的护腰绷带来支撑,坐在椅子上的他身体有些前倾,花白蓬松的头发根根直立,眼睛紧盯着团员的表现,异常投入,指挥到激动之处挥舞着手臂,身体几乎离开了椅子。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