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音附小和附中的九年学业,是李佳系统学习乐理和专业技巧的九年。在九年学业的末期,李佳迎来了学琴生涯的迷茫期,她突然发现找不到提升空间了。而就在此时,恰逢中国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到上海举办“琵琶大师班”,李佳在父母的陪同下,拜会了刘老师。“让大师给你一对一上课,绝对是件很恐怖的事。”尽管这是李佳对刘德海的第一印象,但李佳最后还是奔着刘老师这个人一门心思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刘教授的艺术、人品那是一点不打折扣的,有这样的老师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笔财富。”
说到刘老师,李佳小小的贪吃本性就流露出来。也是,美食谁不爱嘛。“那时候,他还做得动。每到国庆节,就会亲自下厨,做上一桌菜,把几个离家远的同学招一块过节。他不光菜做得特别好吃,人还特别幽默。”
刘德海带给李佳更多的,是学琴的乐趣。他让李佳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的理想。而刘德海音乐语言背后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也深深感染了李佳。“和他学琴会觉得弹琴是件有趣的事。比如处理音乐的轻重缓急,他会用一些‘奶奶的磨坊’、‘弟弟的陀螺’来引导我,音乐形象一样子就鲜活了起来。”
而认真、敬业、执著,是刘老师身上的魅力所在。这些词听上去有些老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李佳至今还记得刘老师在自己的一本专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出弹琵琶,日落教琵琶,夜抱枕头梦琵琶……”李佳觉得,只有将琵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的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记者也在网上特地搜索了一段李佳和刘德海琵琶合奏《十面埋伏》的视频,刘德海俯首甘为孺子的配合,让人感慨万分。
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状态,是令人羡慕的。这也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魅力所在吧。
我的琵琶人生很靠谱
很多家长都清楚,学琴不仅需要“坚持”,还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李妈妈说,李佳学琴的这些年,开销很大。家里原本准备买个两式一厅新房的钱全用在李佳身上了。
现在的李佳,已经是中国音乐学院琵琶专业的教师。我们想知道,在李佳身上,付出和回报又会是怎样的?
“2006年毕业后,我就留校了。但我一进去,我就傻掉了。一个月就550块钱的工资,我还要和同学在外边合租房子。我们都开玩笑说,这工资都够申请低保的了。我现在是讲师,工资也就2000不到的样子。”李佳现在自己也会私下带些学生。即便如此,在北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就算不错了。
这样的回报,在许多人看来是不靠谱的。
其实,李佳毕业的时候,有许多选择,上海民族乐团、广州电视台,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中国音乐学院,走学院派的道路,因为“学校还是一个相对纯粹干净的环境”。
李佳曾经有个同学,在上音附中的时候便开始在外带学生了,据说在无锡已经买了好几套房子。李佳倒并不觉得他那么做有什么不好:“这只是个人追求不同。就算是想要丰厚的物质生活,也是需要花心思去经营的,我不太喜欢那样的生活。想要葆有理想,就会走得辛苦些。这个平衡就需要我自己去调整。”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李佳先后参与了许多高端的演出。她曾经是“东方魅力”女子雅乐组合的琵琶手,曾多次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曾参与到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关锦鹏打造的昆曲《连香伴》音乐配器中……谁还能说她的未来不靠谱呢?
站在中国音乐学院这个高等学府的平台上,李佳的视野异常的开阔。未来不可数算,有时,人是需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