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和培养人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创造价值才是关键。吴培义再次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为华师大花鼓戏大专班的“见习演员”量身打造一台现代花鼓戏《生命童话》,目标直指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面对这个首开先河的决定,许多人怀疑它的可行性和成功率。“用乳臭未干的‘80后’‘90后’去与全国顶级的‘大腕’大师比拼夺奖,无异于鸡蛋碰石头、痴人做梦!”吴培义的回答是:夺金得奖不是艺术的本质体现和终极目的,我们的根本目标是推举新人、扩大影响,实现花鼓戏曲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说到容易做到难。面对演员艺术水平的巨大落差和编剧、导演、舞美人才的匮乏,以及资金设备的严重短缺,年逾“知命”的吴培义日日如坠深渊、天天度日如年……“置之死地而后生”,似乎是吴培义人生道路的专用语,自2008年始,从湖北省地方戏艺术节到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最终入选“九艺节”,《生命童话》3年“三级跳”,继获得湖北省优秀剧目奖(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等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
让剧院变身艺术研究院
2011年5月,正值吴培义积劳成疾,病倒在出差途中被送进医院之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剧团何去何从,一时风起云涌。于是,自住院手术的第三天起,吴培义便躺在病床之上,打着吊针,酝酿并书写改革措施,上报请示方案。56个日日夜夜,吴培陡减体重20余公斤,平添了满头白发,当他出院回到潜江之时,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认不出他的模样了。经过吴培义的精心策划与运作,最终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认同,花鼓剧院被批准核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
员工人心的安定、人才队伍的发达、艺术创作的繁荣,带来的是效益的攀升:花鼓剧院年均演出200场以上,拥有自己的“曹禺戏楼”和商贸大楼,在全省率先为演职员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成为被文化部和人事部表彰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中组部命名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剧团上下齐心、内外和谐、工作稳进,一片欣欣向荣。“成绩归于大家,成功属于历史!明天才是考验,未来才算‘真经’。”吴培义说。(中国文化报/李淑雯)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