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义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孕育出充满地域特色的花鼓戏,也养育出一个蜚声省内外的优秀艺术团体——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它的“掌门人”就是坚守花鼓艺术事业40余年的吴培义。
江汉平原花鼓戏花脸第一人
吴培义出身于湖北潜江县(后改为市)老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因时任潜江县委书记陈子英(战斗英雄邱少云生前所在连连长)的知遇而步入潜江剧团,很快便因《半夜鸡叫》的高玉宝、《智取威虎山》的李勇奇等角色的出色表演而走红潜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吴培义走上了他真正的主演之路。1979年主演的《三接财神》在荆州地区现代戏调演中荣获演出一等奖。1980年主演的现代戏《买摇窝》在湖北省专业文艺调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1981年,因传统戏《秦香莲》中包公一角的独特演唱与表演,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经典专辑进行专题推介播报。1984年主演现代戏《拦花轿》进京演出获好评。因长年多次在《秦香莲》、《追鱼》、《狸猫换太子》、《四姐下凡》、《破铁券》等众多剧目中成功扮演包公一角,在江汉平原有“花鼓戏花脸第一人”的美誉。
吴培义的演艺生涯正处在蒸蒸日上之际,却因演出途中的一次车祸而中止了自己的表演艺术脚步——车祸造成的脑外伤痼疾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昏倒在演出舞台……不想放弃花鼓事业的吴培义走上了考学的道路。几年苦读毕业之后,他重返剧团,首任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党委书记暨法人代表,成为花鼓剧院持续20年的“掌门人”。
培育新人新剧赢得荣誉
90年代初,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也不例外。面对剧团当时所特有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吴培义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智慧紧紧抓住剧目和人才这个“纲”。他上下求索、左右求援,磨破嘴皮、跑肿双腿,两年内,为花鼓戏《原野情仇》争得“湖北省戏剧新作展演”和“文华奖评比演出”等重大赛事的参演资格,并在两次赛演活动中捧回省级的演出金奖和国家级的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及戏剧梅花奖等多项大奖。几年下来,虽然他自己累得身体落下毛病,单位的人心却被凝聚起来。
进入新世纪,艺术人才的脱档断层成为了专业文艺团体尤其是戏曲团体的“杀手”,全国不少地方剧种、剧团终因人才不继而“停摆”或“转向”。而吴培义则一直科学地筹谋着依托名牌大学培养花鼓戏艺术人才的高招。在争取到潜江市委、市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后,吴培义把慧眼瞄准了华中师范大学。为寻求合作,他无休止地来回于武汉与潜江,昼夜往返于公交车上。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与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艺术学校签订了合作招生的协议,拉开了花鼓戏人才培养的战略序幕。
近20年来,剧团先后培养和引进优秀戏曲艺术人才30余人,其中不乏周边剧团的台柱子和戏尖子。除原有的艺术人才外,丁明安、答沙、谢婷婷、傅潜芬、方成、吴珍珍、熊维斯等华中师范大学演员,已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花鼓新秀。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