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是散唱形式,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是清唱形式,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是演唱形式。
>>三个代表人物
说起昆腔,就会想起顾坚的功劳。曲圣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对顾坚早有“一精三善”的评介,他“精于南辞” , “善作古赋” , “闻其善歌” , “善发南音之奥” ,奠定了昆腔在“四大声腔”中“出乎三腔之上”的领衔声誉,确立了“惟昆山为正声”的至尊地位。所以,顾坚是“百戏之祖”形成过程中的第一功臣。
说起昆曲,就会想起魏良辅的功劳。是魏良辅以“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的精神,“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 ,把昆腔改良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昆曲,“听之最足荡人” ,令“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出现了群起学唱, “皆祖魏良辅”的可喜局面,所以说,魏良辅是昆曲的创立者,是“百戏之祖”形成过程中的第二功臣。
说起昆剧,就会想起梁辰鱼的功劳。明代万历以前,昆曲一直以清唱的方式存在,高雅有余,生气不足。由于梁辰鱼“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 ,不但度曲、唱念俱佳,而且文学功底深厚,率先创编出传奇《浣纱记》 ,终使昆曲登上了戏台,所以说,梁辰鱼是昆剧的创立者,是“百戏之祖”形成过程中的第三功臣。
由此可见,昆腔确立了顾坚的贡献,昆曲确立了魏良辅的贡献,昆剧确立了梁辰鱼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昆腔、昆曲、昆剧所指内涵明显不同:最初的昆腔是顾坚创立的散唱形式,其后的昆曲是魏良辅改良的清唱形式,随后的昆剧是梁辰鱼创用的演唱形式。三个阶段一脉相承,连环发展,旋律形态从简陋到细腻,歌咏形式从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昆腔古老,昆曲新鲜,昆剧丰满,三者所指不同,不能混用。如为了培养各种行当的表演人才,苏州曾经成立了“昆剧传习所” ,这里运用了“昆剧”的称谓;为了保护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音乐,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中国昆曲” ,这里运用了“昆曲”的称谓,细品其中的奥妙,因为昆剧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在其他剧种中已有所继承,当务之急是要抢救昆曲的演唱,使这颗璀璨明珠世代闪烁。所以说,昆腔、昆曲、昆剧的称谓在使用中是不能混淆的。(杨瑞庆 江苏省昆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