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莱,这位从延安走来,写出多部音乐力作的艺术家,昨日以91岁高龄落下生命的休止符。儿女在家中设立灵堂,莎莱生前的朋友、同行、晚辈纷纷赶来,追忆这位音符中起舞的老人。
她的生命中“每个细胞都有音乐”
唱起《纺棉花》的老人中,有来自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凤。1949年,12岁的她刚进华中文工团,第一次见到了副团长莎莱。“她个头不高,苗条,嗓音非常好听,像一位音乐女神。”
1949年5月,莎莱随部队南下武汉。彼时,她的《纺棉花》已经广为传唱,说起那个时候的莎莱,刘凤的印象是“她全身的细胞都在做音乐活动”。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那时莎莱就写出了非常鼓舞人心的曲子。1951年,莎莱与著名作家骆文深入井冈山,创作出朗朗上口、朴实感人的《歌唱井冈山》等歌曲,像井冈翠竹一样摇曳动人,“她是老一辈革命艺术家,作品都洋溢着艺术的热情,优美,而鼓舞人心。革命的激情迸发出的艺术的音符,她的心永远是跟着革命的事业,所以她的音乐,都是时刻跟着革命的任务,革命的阶段紧紧相连。”
去年,本报记者采访莎莱时,90岁高龄的她还在谱写一首歌,名叫《中国梦》。
前来悼念莎莱的82岁的武汉电视台离休干部洪星回忆,1950年底,他与莎莱、刘凤同行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演出,“观众满山都是,她的声音特别嘹亮,多少年了,这个场景和她的声音,我一直都记得。”
这种热情也洋溢在日常工作中。因为艺术上认真,作风上严谨,刘凤和洪星都表示,那时莎莱开会,大家都不敢迟到。但是这个“大事小事一起抓”的领导,却在生活上对人关心入微。莎莱知道洪星的夫人李秀凤是河北人,爱吃小米和高粱米,一有机会就会给她带点杂粮。
告诫子女“不许占公家的便宜”
莎莱最喜欢花,即便在她布置素色的灵堂,记者也看到一束风干的红玫瑰。莎莱的女儿程丹玫说,“丹玫”就是母亲取的。莎莱爱玫瑰,爱兰花,爱那些美丽而单纯的精灵,一如她生活上的简单、透彻。
莎莱膝下有两子一女,无论是烽烟战地,还是康庄大道,莎莱始终告诫孩子们:不允许占公家的便宜。
“母亲生我们两兄弟时是在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莎莱长子程雪林告诉记者,自己在延安出生时正是1942年,那时正在艰苦抗战,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莎莱和战士们都要开荒种地。“母亲说,当时条件艰苦,吃不饱,没有奶水喂我。为了催奶,母亲便去老百姓家里讨要吃剩下的羊骨头,拿回家烧水喝。”而次子程小云在延安出生时,生活条件虽稍有好转,但他照旧是喝小米粥上面浮着的那层白沫长大的。
即使后来日子过好了,莎莱也不改严格的要求。她很早便告诉孩子们,不准坐公家的车。“母亲对自家人管得蛮严,对我们基本都是批评。”程雪林说,“做什么事都不许揩公家的油。”程丹玫则表示,母亲经常拿战争年代的艰苦做教材,而且在找工作上对子女从不照顾。
受母亲影响,程雪林、程小云都曾经参军,在部队工作过。程小云后来还在武汉歌舞剧院当了舞蹈演员,他说,母亲从事艺术的严谨一视同仁,即使是对自己的子女。上世纪80年代莎莱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程小云在《九歌》里扮演两个角色,“当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还亲自到现场看我们排练、装台,很严格,哪里音乐不对,哪里跳得不好,重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