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屈家营音乐会发展兴旺,后来逐渐衰落。清咸丰年间,音乐会仅剩三人,他们共同出资重建音乐会,还特意制作了一顶帐篷,用作演出的场所,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后。
“小时候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音乐会都要在村里演奏一天,吸引男女老少观看。遇到村里人家有丧事,音乐会也会前去演奏。音乐会给老乡演出,从不收费,是服务乡民的善会。”林中树回忆说,乐师们衣着很随意,但演奏十分投入,他们沿着村里的主道一路走去,边走边演,古老的曲调回荡在村庄里,吸引了不少村民沿途观看。
新中国成立前,在农会的领导下,屈家营村打土豪、斗地主。因为当时的农会会长喜欢音乐,便分给音乐会三亩半耕地,让音乐会的成员自己耕种,收成用来维持日常活动。附近村的音乐会陆续都消失了,但屈家营音乐会却保存了下来。“当时音乐会有一支大曲,这支曲大家都不会,只有一个‘阶级敌人’会。音乐会找到农会,请求千万别把这个人打死,要是打死了,13支大曲就只剩12支了。”林中树庆幸地说,农会听了大家的意见,音乐会的13支大曲完好保存了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音乐会被定为‘四旧’。咸丰年间的帐篷给毁了,谱子、乐器被老乐师们藏了起来,音乐会从此停止了活动。”林中树遗憾地说。
(三)
2012年10月,林中树这位从乡野走出的地道农民生平第一次登上了领奖台,他获得了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太极传统音乐基金会共同发起评选的“太极传统音乐奖”,和林中树一起领奖的还有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创始人布鲁诺·内特尔、昆曲制作人白先勇以及印度西塔尔琴大师拉维香卡。
作为一个国际奖项,“太极传统音乐奖”授予全球范围内在传统音乐表演、传承、理论和传播各领域有杰出贡献和创意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特别是对濒临消亡的传统音乐有抢救、保护、再发现和重建功绩的个人和团队。林中树获得此奖,可谓实至名归。
“他不会乐器,不懂谱子,也没担任过音乐会的任何管理职务,但他在背后的辛劳比任何一个人都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这样评价。
“你是村干部,你说句话,现在是许可吹,还是不许可吹?如果还是不许可吹,那乐器干脆卖破烂得了。”1985年冬天,音乐会老乐师、村民屈柄林找到当时担任村生产队队长的林中树。林中树答应屈柄林到相关部门要个说法,从那时起,屈家营音乐会复兴的序幕渐渐拉开了。
从1985年冬到1986年,林中树8次进京。“1985年冬,我先找到固安县文化馆,文化馆的人说不懂这个,于是我就上北京去找人请教。不知道往哪去啊!当时到了宣武门,看见中国木偶剧团,就进去问,人家不管;找到北京音乐厅,人家也不管;又去北京市文化局,人家说不管河北省的事;还找过北京市群众艺术馆等。最后,我找到了中国音乐学院。”回忆起当年的寻访经历,林中树至今仍历历在目。
中国音乐学院的专家让林中树带上能演奏的乐师再去北京。几天后,他带去了乐师,拿了乐器和曲谱,见到了当时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音乐史的教授冯文慈。听完乐师们的演奏,冯文慈激动地说:“这可是国宝啊!”
1986年3月,冯文慈介绍林中树找到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的乔建中。“当时村里还有二十多人会这些曲子,都六七十岁了。我们回村后赶紧排练,现做了帐篷。乔建中带人来考察,听了曲子,看了谱子、乐器,开了座谈会,他大吃一惊,说,没想到农民有这么高的演奏水平,曲谱、乐器保存得这么完整。”林中树回忆道。
乔建中建议屈家营恢复音乐会。那天是1986年3月28日,对屈家营音乐会来说,这天成了“复兴节”,老乐手们也把它叫做“明白日”——明白了音乐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从1986年起,每年3月28日,音乐会都会在村里演出庆祝。
“音乐会恢复后,我们开始整理音乐会谱本,其中有1948年本村乐手抄写的工尺谱,包括《普庵咒》《玉芙蓉》《小花园》《海青》等13套大曲,《金字经》《送圣记》《张公赶子》等40多首小曲,以及一套打击乐。”胡国庆介绍,音乐会陆续整理修复了明清以来传下来的数十件乐器,包括玉管、笛子、云锣、牛皮鼓、铙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