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这种井陉县独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属于北方秧歌,是我省三大民间舞种之一,早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井陉人而言,红白事上扭拉花、广场健身扭拉花,甚至学校和各单位的体育和休闲项目里也有拉花,正可谓“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花伞起、彩扇落、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一气呵成的动作里,流露出几多韵味、几多喜悦、几多辛酸。
据说,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流派众多,它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连。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更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其中“拉荒即拉花”的认可度最高,在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日子里,还能苦中作乐地扭起来,拉花所传递出的乐观豁达可见一斑。
农历正月二十四,踩着尚未散尽的年味,记者来到井陉,见到了刚刚从北京龙潭庙会载誉归来的井陉拉花艺术团的姑娘小伙、井陉拉花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武新全以及庄旺拉花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春亭等。听他们在扭扭唱唱之余,讲讲拉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初的缘分
东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地拉花……井陉拉花的流派多到让人眼花缭乱,73岁的武新全便是东南正拉花的传承人,说起他跟拉花六十多年的缘分,老人家激动不已。
尽管拉花在井陉流传年代久远,但在武新全的描述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有过很长时间的“断代”,“战争年代,大家哪有心情和时间扭拉花啊?新中国成立以后,拉花再次受到鼓舞和重视,才重新开始被‘拣’起来的。”武新全回忆说,刚开始被从村里的娃娃堆里挑选出来学拉花的时候也就7、8岁,除了父亲武连喜,老一辈很多的拉花艺人们都来给他们指点过。“当时也没有场地,就在村里一户人家的大院子里,黑乎乎点着煤油灯,老艺人们围着坐一大圈,有给我们哼曲的,有围着我们来来回回看的,他们的要求可高了,虽然就那么几个简单的动作,一有做不到位的,就拿那么长的大烟袋锅子敲我们,一个冬闲练下来,大家都没少挨打,可也都练得有模有样的了,开始眼巴巴盼着快点到来年的元宵节,也好到大伙跟前去显摆显摆!”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