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的中国音乐,走过了一条既曲折艰辛,又充满了希望的道路。
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草创到逐渐成熟的历程。近百年以来,许多二胡艺术家为了二胡演奏、创作的提高和繁荣,付出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谈到二胡艺术审美价值时,不能不提到20世纪以来中国二胡界出现的三位杰出人物,这就是华彦钧、刘天华、吕文成“二胡三杰”。
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二胡是一件鄙俗的乐器,甚至为叫化子乞讨时所操拉,不能登大雅之堂。正如刘天华在《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一文中所说:“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1928年2月《音乐杂志》)。所以,在一些人看来,二胡只有帮助讨饭的功能,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
但20世纪“二胡三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二胡“不幸”的命运,使二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二胡艺术在群众的音乐生活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华彦钧(阿炳,1893—1950)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天才民间音乐家。
他在二胡上的造诣使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一直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他从宗教音乐、江南丝竹、民歌、戏曲滩簧、曲艺评弹、说因果、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叫卖音乐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早在华彦钧还是无锡道观雷尊殿的小道童时,便能演奏竹笛、胡琴、琵琶、三弦、打击乐等乐器,受到道士们的赞赏,被同行褒誉为“小天师”。在二胡演奏和创作方面,他的功力尤为突出。原先的民间二胡,多是在原把位上演奏,而阿炳却常在内外弦的高把位上灵活运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内弦厚朴深沉的音色,以及空弦上轻巧的弹拨技巧,这在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及《听松》、《寒春风曲》中可以领略到。他的作品,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突破。
同时,阿炳还是一个技艺精湛的作曲家。不过他创作的许多二胡、琵琶曲不是记录在乐谱上,而是凭他惊人的记忆力保存在琴弦上。从一些口碑材料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生涯可分两个阶段:前期(大约1928年,35岁双目失明之前)多是道教音乐、江南民间乐曲如《三六》、《行街》、《四合》、《湘江浪》等,还有听唱片学来的《小桃红》、《昭君怨》、《雨打芭蕉》、《三潭印月》等;后期(大约是35岁以后)经常演奏的是许多他自己经过长期积累、反复琢磨创作而成的乐曲。但当人们听到这些不曾听过的曲子问他是什么名字时,他总是喃喃地说“是我瞎拉瞎拉的”,或“是向乡下人家学来的”。但我们从1950年由杨荫浏、曹安和先生抢录下来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中,找不出与他演奏的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什么雷同之处,足以说明这些乐曲确是出自阿炳之手。可惜的是,由于阿炳病体急剧恶化,加之抢录工作未抓紧进行,以致他的许多得意之作失传了。尽管如此,我们从阿炳的《二泉映月》等瑰宝中,仍可以了解到他不愧是一位出类拨萃的二胡艺术巨匠。他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江阴才子刘天华(1895—1932),也是发展二胡艺术的划时代人物。
在中国音乐史上,他是把民间乐器——二胡引进现代高等音乐学府教学和音乐会演奏的第一人,是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从演奏和创作两方面着手的。刘天华在演奏方面,首先潜心向著名江南丝竹名家周少梅(1884—1938)学习二胡,并经常在江阴寺庙中与和尚们一道演奏佛曲,从中学习佛教音乐的二胡演奏。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