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肖一/摄)
2014年4月10日,早晨6点40分,闹钟叫醒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一家人,5岁半的女儿娜娜乖乖地自己洗漱,李喆和他的妻子丁敏一起在厨房准备早餐。回国已经四年,李喆一家依然保持了在加拿大的生活习惯,面包、煎蛋、奶酪、肉类、牛奶、橙汁组成的早餐为他们提供一天初始的能量。
平时娜娜去学校的服装都是衬衣和苏格兰小花裙,再配上小皮鞋,这一天有体育课,于是娜娜穿了一身宽宽大大的运动服,袖子上绣着几个字“北京英国学校”。娜娜所上的这个学校简称BSB,是全家在好几所国际学校中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为她选择的,“我觉得英国学校对孩子的个人和生活习惯培养非常严格”,李喆最重视的是“规矩”。为了方便娜娜上学,李喆一家选择在离学校很近的高档小区租了一套房子,而那里距离国家大剧院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
回国,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
早上8点,BSB的校车准时停在了小区门口,娜娜和其他孩子陆陆续续上车。这时远远走来一个瘦高的外国大男孩,戴着左右有两个滤毒盒的最高级别的防毒口罩,李喆说这孩子几乎天天这样,前一阵雾霾最严重的几天,他还看见有外国人背着氧气罐在路上走,娜娜学校的几个挺优秀的外籍老师最近也被雾霾吓回了国。
北京的气候环境令人担忧,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加拿大蒙特利尔音乐家室内乐团的副首席,有着优越物质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李喆为什么还要回到中国?“说出来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真是因为一份爱国心”,送走娜娜回到家,李喆给自己弄了一杯咖啡,在清晨的阳光中慢慢道来,“我爸是军人,我是在海军大院长大的,我从小就想当兵,被我爸拦下来了。虽然因为工作原因我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但在加拿大看北京奥运会时每次都会哭。前几年北京允许过年放鞭炮了,早上我听到久违的鞭炮声,默默哭了很久。这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永远都属于这个地方。”
李喆清楚地记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孟晓俊回国以后去派出所办事和警察发生争执,警察说,“从美国回来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你别回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回国的人都是在外国混不下去了,李喆觉得很冤枉,“我们乐团的海归比例很高,好几个声部首席都是在国外有很好的工作和待遇,也有家庭有孩子,他们是来回国效力的。古典音乐在欧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每天准点进站出站,你的加入就如一名乘客,但中国交响乐依然在起步阶段,我们不是乘客,而是建造火车的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